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何京辉
一捆捆刚刚扎好的大葱被装上卡车,几辆来自外地的货车还在排队等候……日前,记者在武陟县谢旗营镇徐庄永兴大葱合作社的种植基地看到,虽然是冬闲时节,但葱农们依然忙得热火朝天。
“徐庄的大葱味儿好,吃起来香,拉回去就卖完了,俺自打做蔬菜生意以来,20多年一直在这拉葱。”一位来自新乡的客商一边忙着装车一边称赞。
“咋让客户自己过磅装车?”记者感到疑惑。
“没事,俺的客户都是一直合作的回头客,忙不过来的时候,客户就自己搬自己过磅,可以说只要经营过俺村大葱的,都成了回头客。”该合作社社员张小香说,“春节快到了,这段时间来俺村拉葱的特别多,价格也高,新乡、郑州等地的客户几乎天天来,现在村里儿的葱十有八九都卖完了。”
张小香告诉记者,他今年28岁,种大葱已经有10年了,去年种植了30亩大葱,估计收入10多万元。
“俺村种葱的历史有50多年了,全村80%的村民都种葱,而且年年种,年年都不愁卖。”张小香说,“俺村的水质、土壤非常适合大葱种植,长出来的葱茎白长、粗细匀称,葱味儿香、辛辣度好,在市场上非常走俏。”
“这话说得没错!”该合作社理事长徐火中放下手中的活说,“尤其近几年,政府大力倡导‘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抢市场’,俺们合伙成立了合作社。现在,不仅俺村,周边20多个村都成了大葱种植专业村。”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