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面促进残疾人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全力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
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拓宽
我市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全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点突出 保障到位
全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副市长贾书君(右三)、市残联理事长杨廷中(右一)等欢迎残奥举重冠军冯齐载誉归来。
 
   

  记者近日从市残联获悉,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市继续以“三个载体”为抓手,强力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残疾人“两个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残联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困有所济、难有所帮、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保障服务体系。

  抓好政策载体建设,协调推动更多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已有政策的兑现落实,使残疾人得到更多实惠。在市残联的主动协调、积极推动下,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围绕普惠加特惠、一般加专项的原则,坚持残疾人民生优先,制定了一系列使残疾人享受更加优惠的政策,将政策兑现落实到残疾人身上。截至目前,我市市县两级共制定出台包括享受低保、医保、新农合、教育、养老等在内的相关残疾人特惠政策133个(市级31个),已使全市17万人次残疾人在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进程中受益得实惠。这些优惠、特惠政策的出台实施,使我市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提供有效性、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抓好组织载体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打造残疾人亲情服务品牌。一是落实待遇,稳定专职委员队伍,对县市区残联落实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强化管理,加大专职委员培训力度和督察考核力度,确保了专职委员队伍的高素质、高能力,解决好“有人并能办好事”的问题。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打造亲情服务品牌,解决好“为残疾人搞好服务”的问题。截至目前,通过亲情服务卡这一载体,全市各级残疾人专职委员已累计为10万余人次残疾人提供各类服务,凸显出了亲情服务品牌在为基层残疾人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抓好服务载体建设,不断提升“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水平,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享有更有质效的个性化服务。一是试点带动,典型引路。市残联在全市确定了30个乡镇办事处、87个行政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投入资金11万元购置各类康复器材45类200余件,免费用于基层康复站(室)建设。目前,各县市区均有2个以上乡镇建设示范性残疾人康复室,为全面推进创造了条件。二是完善制度和内容。各试点单位在指导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建立了走访、服务、联系等工作制度,建立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康复需求人员登记、助残志愿者服务记录、康复转介、困难群体人员登记、回访登记等康复服务档案。三是积极与卫生部门结合成立了由康复管理员、康复技术员、康复协调员组成的康复技术指导组,积极主动定时定员、走村入户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四是开展针对性、有效性、个性化服务。通过残疾人亲情服务卡等多种途径,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全市建立完善基层康复站室1146个,培训康复协调员406人次,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39000余人次。

  健全规范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探索了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残疾人“机构托养社会化,居家托养个性化”托养服务模式。市残联依托市精神病院建立了焦作市精神(智力)残疾托养服务中心,采取“阳光家园”计划项目资金、市残联资助、医保补贴和个人负担的办法,使80名精神、智力残疾人得到了良好的托养服务。指导6个县市区依托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开展了机构托养工作,借助“阳光家园”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居家托养服务工作,为708名残疾人提供了各类托养服务。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