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赵林峰 摄
本报记者 李文静
核心提示:
破瓦砖房、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这是2006年前白庄村的村容村貌。楼房林立、道路整洁、绿树成荫、设施齐备……这是如今的白庄村新貌。新旧之间、天壤之别,今昔对比、春色满眼。而在这巨大变化的背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白庄村人不懈的努力和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断探索。
位于焦作市城区东部、马村区中心的白庄村,经过短短几年发展,打破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生活模式,大刀阔斧地走上新型农村发展道路。平房实现整体搬迁,农民“进区上楼”,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在享受“城市人”的生活中,村民生活指数逐渐提高。如今,这个村域面积4.33平方公里、人口4500人的“脏乱村”,已经发展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
近年来,白庄村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7项,“市级文明小康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农村文化中心建设先进村”、“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市级以上荣誉20多项。
从“穷乱村”到“新农村”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栋栋红白相间的楼房林立有序、一条条水泥街道整洁平整、一块块安全宣传栏赫然醒目……走进白庄村翠苑小区,俨然进入一个现代化社区。这里不仅拥有现代化小区的绿化、车棚、健身活动设施和物业管理模式,还拥有许多现代化小区所无法比拟的文化活动场所。
1月28日下午,尽管温度较低,在该村文化广场,在动人音乐的伴奏下,60余名舞蹈队员正在如火如荼地排练春节节目。广场北侧舞台上,戏曲活动中心的鼓点已经敲响,爱好戏曲的村民们陆续来到这里。在舞台的下方有个偌大的地下活动室,在这里,村民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下棋、有的练习书法……
在白庄村,村民们享受着“城市人”的生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我们老两口住着三室一厅的房子,还有两个卫生间,宽敞舒服,住着也舒心。”在广场上锻炼身体的老党员马长富高兴地说。
如今,面对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处处洋溢着幸福气氛的小区,很少有人想到,7年前,白庄村开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初的种种阻力。
“老村占地面积1500余亩,是没有统一规划的砖瓦平房,环境卫生差、安全系数低、供水排水设施差,还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遗留问题。”白庄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国强说,“白庄村处于城乡接合部的优势位置,村民们纷纷到城区购房或在村外新建住宅,久而久之,老村成了‘空心村’,而且‘空心村’面积占村庄面积的三分之一,不仅浪费村里土地,更严重制约村里发展。”
如何改变现状?如何让白庄村彻底告别过去,使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势在必行。
可要让祖祖辈辈靠种地生活的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谈何容易?老人们不愿意离开几代人生活的砖瓦房,年轻人担心农民失去了土地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
“为了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村里组织党员、村民代表100多人,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回来后聚在一起讨论新农村建设,在村民们同意后,又经过专家的考察论证,最终通过。”村委会工作人员周国富回忆说。
就这样,2006年7月11日,白庄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式动工。
从2007年第一批建成的4栋楼房没人愿买,到如今共建成68栋楼房,村民争相购买,入住率达到96%,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让村民的思想悄悄发生着变化。
“把原本每亩收入几百元的农田,以1千多元的价格出租发展产业,村民不仅有了工作、挣到了工资,租金还能买来粮食,每月每人进行供给,这样双赢的道理村民们都明白。”该村村委会副主任卢胜利帮村民们算了一笔明白账。
几年前,拥有自建的楼房,如今经营着村里最大日用品超市的小琴便是个例子。
“家里原本有着两层楼房,是否要搬入单元房,确实犹豫过。随着新小区日渐规范,不仅有着老房子没有的水、电、气配套设施,而且小区环境整洁有序、物业管理服务到位,增加了安全系数。”如今把旧房子租出去的小琴,连儿子结婚的新房也准备好了。
从农民运动会到休闲娱乐
文化发展提高幸福指数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不少村民像小琴一样,生活发生了变化。
除了新小区建设外,白庄村投资100多万元建成白庄水厂,对村民进行统一免费限量供水。相继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马村区实验学校、实验幼儿园、购物中心、卫生所、理发店、洗浴中心等配套设施,形成“不出村”的产业链。
多年来,该村实行村民口粮供给制,每月向村民每人免费发放30斤面粉,生活补助费30元;老年人每人每月30斤面粉,生活补助费60元;大学生助学金每人2000元。
76岁的卢省山老人是白庄村戏曲队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在活动室每天都能看到他的影子,老人不仅能吹能拉,还能唱几嗓子。
“1962年,我们村就有了戏曲宣传队,后来几经解散重组,现在不仅有专人负责,更成了我们老年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卢省山兴奋地说。
“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让村民们衣食无忧,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同时正是文化活动的延续和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新农村文化氛围,形成了新农村发展的向心力。”卢胜利说。
据了解,白庄村每年文化活动投入40万元左右,用于专职人员工资、服装、乐器、比赛奖品等支出。文化活动类型包括集中性的书法、戏曲比赛及村民运动会和日常化常规性的戏曲演唱、舞蹈、象棋、篮球、乒乓球等。
农民运动会和文娱活动,是白庄村春节轮流举办的两大活动。
农民运动会有专门的会徽,设有竞赛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有十几岁的小孩,更有60多岁的老人,比赛时间约为3天到一周,运动员上千人,除了比赛名次外,所有参赛的村民都有奖品。
文化活动由最初单一的戏曲、歌曲演唱比赛逐渐转型为集现代舞蹈、小品、相声、西洋乐欣赏、老青少文艺组合表演等现代文艺节目。一台台别出心裁的文艺表演凸现白庄人美轮美奂的生活,营造出一个和谐与完美相结合的集体。此外,文艺表演有少林武术、老虎队、花车队,秧歌队、扇子队、健美操、象棋等。
“无论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都体现了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过程中,村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村民们受益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更是文化生活的丰富、素质的提高、幸福感的增加。”卢国强说。
从文化发展到商业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实现持续发展
随着蛇年春节的临近,白庄村人迎接新年的各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正月初一开幕的农村运动会比赛项目单已经敲定、比赛所有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参加比赛的村民们正在作赛前最后的准备……
如果说位于村里10余家企业是发展的“硬实力”,那么文化活动便是发展的“软实力”,“硬实力”推动“软实力”发展,同时“软实力”也促进“硬实力”的发展。像迎接蛇年春节到来一样,白庄村期待实现“软实力”“硬实力”共同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白庄村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种地为主的农业发展阶段;以经济集聚区发展为依托的工业发展阶段;最后就是商业发展阶段,而目前白庄村处于工业发展饱和期和商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卢国强说,“基于这样的发展过程,今后白庄村的发展,一方面要巩固工业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规划实施商业发展,目前正在规划和实施的项目有:在建设路与文昌路交叉口规划建设一大型购物超市,在中兴路和建设路交叉口建设集住宿、洗浴、休闲为一体的酒店,在拆迁区附近规划大型集贸市场和洗浴中心,发展石佛寺旅游项目,以及发展高档商业住宅小区。”卢国强说,“此外,对于小区管理和村民管理来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配套建设,逐步实现集中供暖;加强小区管理,完善小区物业公司的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继续推进民主管理,建立完善公示制度,充分尊重和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完善群众意见征集制度,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合理要求。”
“大力发展文化和商业服务,通过白庄人的努力,相信白庄村的发展将更有后劲,幸福指数会越来越高。”谈起白庄村的未来,卢国强信心满满地说。
漂亮的翠苑北区大门。
白庄村社区文化墙。
白庄村翠苑北区文化广场。
白庄村翠苑北区文化广场一角。
白庄村翠苑北区鸟瞰图。
传统项目威风锣鼓。
节日里跳起欢快的舞蹈。
文化宣传栏及时发布新政策。
老人们在健身区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