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庭
焦作版《江南Style》截图。 (本报资料图片)
《拆楼记》封面。
诗集《你好,生活》封面。
《太极蝌蚪成长记》之太极推手的宣传海报。
(本报资料图片)
热热闹闹的2012年就这样过去了,这一年里,各种文化事件层出不穷,在中国上演了一出出文化大戏:大热的《舌尖上的中国》和《中国好声音》,从解放感官入手,解放了大众的审美,带来了吃货文化和底层声音的狂欢;网络上“元芳体”的盛行,将自“天问”而起的中国式发问推向了一个戏剧化的角度,使这一提问本身成为重要的社会生活台词;莫言的获奖则把大众的视角引领到了他们早已忽略的纯文学领域。在热闹的中国文化大背景下,焦作的青年文化事件也异彩纷呈,上演了属于一个小城市的独特文化景观。
网络上与世界接轨
作为一个深居内陆的城市,焦作与许多内地城市有着相同的内向型性格。这个多年来所养成的文化性格,导致焦作与中国、世界潮流文化的脱轨,青年文化也不例外。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等原因,焦作这个深居内地的城市也不再甘于寂寞或者封闭,开始了与全球以及中国文化语境的对接。这种对接在互联网这个“第四媒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因为互联网具有最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本报2012年2月份的文化观察,对焦作网络上大热的网络小说《有男女的地方就有爱情》进行了报道。报道时,它有1.7万次的点击率、300多次的回复、数篇评论文章,之后,这个数字又有增加。虽然与天涯论坛上的许多网络小说相比,这些点击率和回复不足挂齿,但在焦作本土网络上,它无可争议地成为最红的网络小说之一。它所呈现的多元价值观念和开放性的书写,秉承了许多经典网络小说的特质。有网民提出这部小说与经典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之处。“成都”可谓是中国最为成功的网络小说之一,它的作者也因它而跻身于网络文学老大哥的行列。许多年后,焦作本土青年作家在气质上对这部小说的继承,可以看作是焦作文化与中国前沿潮流文化的一次成功接轨,体现了焦作作家思维的开放性。而众多读者的追捧,也证明了焦作读者的阅读视野在不断开阔。
与2012年初的这个文化事件相对应,2012年年末,本报又对焦作版《江南style》进行了报道。这一头一尾的两个事件相呼应,都在说明网络世界里,焦作文化与中国以及世界文化接轨上所做的努力。《江南style》本身火于网络,又把这把火烧到了现实世界。而焦作版《江南style》同样在网络上完成了对它的戏仿。《江南style》所呈现的都市时尚理念及大众流行文化特质在其“焦作版”中得到了继承,创作者又将这些进行了很好的本土化处理,这使得焦作版《江南style》赢得了众多焦作网民的追捧。这个文化事件体现了焦作民间精英的时尚开放理念。
同样在网络上发生的一个文化事件,就是焦作首部微电影《小雨》的诞生,与焦作版《江南style》的纯粹模仿不同,焦作首部微电影《小雨》的诞生,体现了焦作创作者在与全国微电影热潮接轨中所呈现的原创精神。《小雨》从编剧到拍摄到配乐,都由焦作本土青年文化从业者来完成。这些从业者大多是焦作青年文化精英,大鹏、王宁、冰松等早已在各自的圈内小有名气,而且更有原创情结。《小雨》拍摄完成后,其主创团队坚持在网络上首发,也表明了他们的网络情结和前卫理念。《小雨》赢得了网民的诸多好评,其专业水准也得到了认可,虽然也有相应的批评之声,但作为焦作微电影的开拓者,其原创精神和历史价值已不容置疑。
现实中执着前行
如果说上述文化事件更多代表焦作青年文化与中国乃至世界前沿文化的接轨的话,2012年,许多青年在现实中也执着地坚持了原创精神,诸多原创作品代表了焦作制造在现实世界中所能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2012年,焦作青年原创音乐领域,值得大书特书。2012年1月27日,中原魔幻音乐节在焦作举行,这已是这个在焦作土生土长的音乐节所走过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里,作为青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摇滚乐在焦作这个小城市里发酵酝酿,青年音乐人凭着自己的热爱与坚持,走过了艰难又快乐、寂寞又满足的漫长时光。在这个与潮流前线相距甚远的内地城市,每一届音乐节的举办都意义重大,而这一届音乐节意义的重大,不仅是因为它已举办十届,而且还因为本届音乐节也是焦作原创音乐的合辑《星火燎原》的首发式。这张合辑由青年音乐人、市青联委员冰松制作,专辑中收录的作品风格多样,有金属、后摇、流行摇滚、民谣、朋克、氛围等,基本代表了近年来焦作原创音乐所取得的成绩。这场音乐节的演出取得了成功,专辑也受到了众多焦作青年的热捧。之后,许多媒体如《我爱摇滚乐》等,对这张合辑进行了介绍和宣传。
2012年夏,焦作市文化馆举行了一场廉于汤十年——多媒体影像展。在这里,廉于汤所指的是焦作新摄影的三位领军人物:廉明、于建华、汤海涛。三位青年摄影家自2002年起,因为共同的艺术追求,走到了一起。当时三位摄影家还都籍籍无名,而十年后,他们已经成为了焦作新摄影的代表。虽然惺惺相惜,三人的风格和理念却不尽相同,廉明偏重纪实,于建华则在观念上走得更远,作品偏实验性;汤海涛在观念和纪实上较为平衡,影像风格也更为大气。在多媒体影像展上,三人的作品展示受到了在场观众和艺术家的好评,有影评家认为,廉于汤十年,也是焦作新摄影发展最快的十年,他们推动了一个城市的艺术潮流。
2012年,焦作的传统文学领域,也取得了诸多成绩。焦作籍青年作家乔叶推出的《拆楼记》广受关注,本报也刊发了专门的访谈,从多个角度对乔叶进行了采访,让读者更加了解了这位从焦作走出去的青年作家,更加了解这部虽然写在焦作发生的事件,其立意却更加深远的作品。在诗歌方面,我市两位80后诗人也推出了自己的诗集《你好,生活》、《手语》,作为中国首部80后诗丛中的两本,受到了中国诗歌界的广泛关注。青年诗人提出的诗歌观点也更具先锋和前沿色彩。随后《牡丹》、《延河》、《河南诗人》等刊物也相继刊登了诗丛作者的作品。虽然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传统文学的影响力却不复当年,传统文学创作意味着一条艰苦和寂寞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焦作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带着更加自觉的文学意识,在不断执着前行。
除了这些传统文化艺术领域,2012年,一个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业也在焦作熠熠生辉。如果说焦作首届动漫文化节的举办昭示了动漫文化的影响和魅力的话,焦作本土动漫作品《太极蝌蚪成长记》的部分创作完成及获得国产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则证明了焦作人在动漫创意产业上的领先意识和创造力。与其他动漫作品相比,《太极蝌蚪成长记》的特点在于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的吸收,在此之上,紧跟动漫审美的潮流与趋势。本报12月文化观察对其进行了报道,同时也对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的介绍。青年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青年文化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
青年文化是以青年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的价值和认知体系。在文化史上,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曾有着较深的鸿沟,而被称之为亚文化。但青年文化却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发展与成熟也改变了主流文化的结构。在全球化背景下,焦作的青年文化体现出了比传统文化更加鲜明的世界意识和原创精神。但同时,焦作的青年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成长,吸收传统和主流文化元素,增强其创造性,向更加成熟的阶段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