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一个破旧的木制坐簸,红色的油漆已经变得暗淡,四岁半的王育宏坐在里面显得不搭调。坐簸的下面放着一个黄色的小瓷盆,前面一米处有一个“小太阳”电暖气。自从两年前有了这个坐簸后,王育宏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里面。
2月1日,记者来到中站区李封办事处新生街李存英的家,一座破旧的平房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显得更加低矮。10时30分许,李存英回到屋里把孙女抱在怀里。无论是坐在坐簸里还是在奶奶怀里,王育宏总是面带微笑,让人觉得这孩子真乖,然而这微笑却是无意识的。
王育宏11个月大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抽搐起来,经过我市多家医院检查都没有确诊是什么病。可是孩子的状况越来越差,不哭不闹,不会说话,不能走路,大小便失禁,严重时甚至长时间昏睡,几乎不能吞咽。
最初为给王育宏看病,一家人奔赴我省多地,治疗费花了6万多元。重病的孩子,负债累累的家庭,王育宏的妈妈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最终选择了离婚,丢下孩子,离开了这个家。多重打击之下,王育宏的爸爸也一蹶不振,整日都把自己关在一间老房子里。
面对这些,王育宏的奶奶李存英把家庭生活的重担扛了起来。她不仅要为孙女寻医问药,还要照顾她的生活,不到50岁的李存英已是两鬓斑白、面容憔悴,看上去比同龄人老很多。
一年前,李存英的丈夫又被查出患有肾积水,需要做肾摘除手术,这对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筹集治疗费,李存英到处求人。做完手术后,丈夫不能再干重活,家里也彻底没有了经济来源。后来,李存英经过努力,终于办了低保。
有时为了省下一元钱的公交费,李存英抱着孙女可以走几公里路。在她家的一个角落里,存放着很多“尿不湿”,这都是商场搞活动时李存英买的,平时在家还舍不得用,只有带孙女出去的时候才会用。
街坊邻居、不认识的爱心人士、一些医生等,大家在得知李存英家的情况后,都给了她一定的帮助。这让李存英感动,也给了她极大的鼓舞。3年来,为了给孙女治病,李存英不放过任何机会。2011年,李存英得到了海洋天堂计划项目的支持。这是一个脑瘫儿童康复专项行动,李存英每周可以带孙女到我市一家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另外,李存英在家中还按照中医方法为孙女治疗。
李存英多年的坚持,使得孙女的病情也稍微有些好转,孩子的爸爸也从消沉中振作起来。现在,李存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查明孙女到底得的是什么病,然后能对症治疗。她坚信,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临近中午,李存英把孙女抱到门外。似乎是对阴冷的天气不适应,王育宏的脸上有些不高兴。李存英说,孩子能哭能闹了,这就是好转,相信她早晚有一天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