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卫生部医政司获悉,该司正在草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以指导各区域盘活医疗机构资源存量,控制不合理增量,使人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构建医疗服务链 引导患者合理流动
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是使人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保障。卫生部将统一规划国家级医疗机构、国家级区域医疗(学)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学)中心,每个省级行政区域内至少规划1个国家级区域医疗(学)中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重点规划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总量、省级医疗机构、地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以及辖区内所有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等,并以此打造包括城区医疗服务链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链两个层级的医疗服务链。
根据设想,城区医疗服务链由“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成。区域医疗中心解决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疑难杂症诊疗,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和康复工作。医疗服务链可以以组建医疗集团的方式建立,为加速推进医疗集团组建进程,在一定时期内,各个医疗机构可以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人员身份不变、职责不变,在保持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相关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各级医疗机构将建立长效稳定的经济联系,统筹进行预付式医保支付,并鼓励病人在各级机构间合理流动。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链由“县域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构成,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形成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
建立出入院和转诊量化指标 监督提升运转效率
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医改极力推行的就诊新模式。但现实中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并不容易,往往是转到大医院就转不回社区了。今后卫生部将通过设置出入院与转诊标准、细化医院评审评价指标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医院按照功能任务收治患者,提升医院运行效率,提高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率。
目前,这些量化指标正在组织专家讨论,将明确哪些疾病需要在门诊解决、哪些疾病需要在急诊解决、哪些疾病需要日间病房解决、哪些疾病需要住院解决;明确哪些疾病需要在区域医疗中心解决,哪些疾病需要在基层医院和社区、乡镇卫生院解决的问题。另外,从管理的的角度,卫生管理部门还要制定各种常见疾病的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的转诊节点,使外科手术患者带线出院成为常态,减少患者的住院日期。
(来源:《中国改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