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农历正月初二一大早,在“回娘家”的浩荡队伍里,我却急着看望一家新“亲戚”。
行至孟州市南庄镇驸马庄村口,我打了电话:“志敏,我们到了!”那边一连串“好好好”。很快,志敏的父亲骑着自行车迎了出来。
“姐,你们来了!”在堂屋里,坐在轮椅上的志敏热情地打着招呼,“快坐火炉边暖和一下。”
郭志敏,是我一直关注的采访对象,也是我值得敬佩的好朋友、好老弟。
说起和志敏相识,那是2004年的事了。当年,我从市残联得知孟州一个双腿残疾的男生考上了中原工学院,遂去他家采访。
志敏一两岁时因病双腿残疾,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可不甘屈服命运的志敏刻苦求学,付出比正常孩子百倍的努力和艰辛,终于摇着轮椅走进了大学校门。
一篇报道,让我与志敏结下深厚的情意。让我敬佩的,不仅仅是他的自强,更是他的阳光。虽然不善言辞,但志敏呈现给我的是从不抱怨、从容面对生活的良好心态。
2006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志敏在校和同学们互帮互助的故事,我到郑州再次采访了他。看到他坐着轮椅打乒乓球,听到他一直在为考研作准备,我打心眼里为他高兴。
2008年,志敏如愿以偿成为郑州大学一名硕士研究生,我也以“我市第一个残疾人研究生”为由报道了此事。
我和志敏经常在电话里、QQ上交流,互相鼓励,也为他的就业出谋划策。一个残疾人就业的艰难,超出想象,也让我感慨万千,感同身受。
2012年,在不知道多少次被拒绝后,志敏通过网上投简历,被深圳一家IT公司录用。他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公司安排他到西安的分公司工作,月薪也从最初的6000元涨到目前的近9000元。
一个人的生存价值,一个人的社会价值,需要被肯定,也应该被肯定。志敏内心的强大,对生活的乐观,让我学到很多,感悟很多——这个世上,能打倒自己的,唯有自己!
已经两年没回家过春节的志敏年前早早就发出邀请,请我们一家去他家走“亲戚”。围着火炉,我们聊了很多。今年30多岁的志敏还未成家,祝愿他早日找到他的另一半,也相信会有好姑娘走进他的生活!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