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玲
本报通讯员 刘 静
春华秋实又一年。2012年,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待和重托,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励精图治,不辱使命。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为经济转型和民生发展画上重点符,共召开常委会会议8次、主任会议14次,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其他工作报告32项,就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决定8个,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5人次,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826件(起)。一项项监督的履行,一次次活动的开展,让人们听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履职的铿锵足音。
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2012年是我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起步之年,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是我市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抓手,是我市一切工作的中心。事关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工作就是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重点,市人大常委会紧扣转型升级重点工作开展监督,努力做好“助力”文章。
工业是焦作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市人大常委会把“以科技创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全年工作的开局之作,组织代表深入20多家科技型企业视察、调研,召开相关职能部门、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座谈会,到天津科技孵化园、无锡科技工业园和临沂高新科技工业园学习考察,提出了科技创新的七项具体工作。常委会的审议监督,促进了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推动了工业科技创新具体问题的解决。
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市人大常委会助推转型升级工作的又一重点。为促进我市旅游工作上档升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到全市各景区视察、调研,召开全市旅游系统工作座谈会,开设热线电话,广泛征求各方面对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并到省外考察文化旅游、城市旅游产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注重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议市政府瞄准国际化水平,推动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推动旅游项目建设产业化。目前,我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行动计划已全面启动,一批瞄准国际一流水平,起点高、内涵丰富的旅游项目正在实施。
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需要推进城市转型。市人大常委会以支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为着力点,组织代表视察了4个产业集聚区、8条城区在建道路、“三纵六横”城市水系建设、南水北调绿化带建设、公园绿地建设以及47条背街小巷整治工作,要求市政府在推进城市转型上突出水系建设,实现“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半城青山半城水”的美好景象;突出环境治理,注重提升城市空气质量;突出新河商务区建设,打造城市转型新亮点;突出棚户区成片开发改造,加强背街小巷治理;突出城中村社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市人大常委会还把焦作新区区划调整、东部产业集聚区政策扶持、解放区工业园的落实、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等工作作为监督推进的重点,多次组织代表跟踪问效,现场察看工作进度和职能部门工作情况,督促市政府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关键问题,持续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目前,新区区划调整基本完成,老城区企业搬迁工作稳步推进,五大投资集团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倾力监督关注民生
百姓热点难点,就是监督重点。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关注食品安全,保证群众吃上放心食品;推进闲置教育资源整合,进一步解决中小学上学难问题。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点一次次直指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
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对我市食品质量和监管工作开展视察检查,组织代表走进超市、农贸市场、食品加工企业,了解食品监管制度落实情况,暗访街头摊点、个体加工作坊,了解食品卫生状况,督促职能部门紧盯小餐饮、小加工、小经营“三小”行业,保证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
市人大常委会以调研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情况为突破口,组织代表视察18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典型,向1800个农户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科技创新促进增收情况。建议市政府从完善体制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手,用市场化的手段,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城区中小学校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备受市民关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对市区中小学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周边居民和学校教职工的意见、建议,要求职能部门完善中小学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推进闲置教育资源整合,进一步解决中小学上学难问题。
对空气质量问题,我市群众一直反映强烈。市人大常委会抽查了焦作电厂王掌河灰场治理、坚固水泥烟气治理、昊华宇航锅炉关闭、南水北调部分施工路段降尘等环保措施实施情况。尤其对北部山区治理进行重点监督,支持市政府出台北部山区生态治理工作、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综合治理等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环境治理工作。
人民法院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市人大常委会对法、检两院这两项工作开展监督,组织代表抽查案卷卷宗120多份,走访企事业单位和乡村社区50多个,向社会发放调查问卷500多份,了解法、检两院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中的发挥作用情况,征求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代表、潜力在代表、发展靠代表,如何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在人大代表工作方面又有新的拓展:
组织开展“我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献良策、办实事、作贡献”主题研讨活动。依托106个代表之家,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和乡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学习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掌握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全市近6000名各级人大代表主动向选民述职,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献良策、办实事,共提出意见和建议1500多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930多件,展示了新时期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精神风貌。
认真督办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共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157件,常委会及时转交“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办理,并将督办责任对口分解到常委会各工作办事机构;精心挑选群众关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9件建议进行重点督办;定期组织代表视察,察看建议办理进度,保证了办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截至去年年底,157件建议中所提问题已经解决的有88件。
依法指导换届选举工作。去年,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调研全市换届选举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了关于做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设立了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各县市区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共选举产生县级人大代表1816名、乡级人大代表3742名。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及时指导各县市区对县、乡两级人大代表进行了培训。
求真务实保障履职
新的形势下,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做好人大工作、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是摆在市人大常委会面前的重要课题。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集中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领会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三个自信”、“四化同步”等新部署、新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思考如何高举旗帜、如何履行职责、如何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等问题,增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责任感。
倡导调查研究之风,在走进群众、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中听取基层意见。全年共开展视察调研40多次,形成专题调研报告20多篇,使人大工作与人民群众贴得更紧、更实。
坚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建设,持续巩固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大力弘扬比学习、比素质、比效率、比贡献的良好风尚,强化机关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为常委会依法履职提供有力保障。
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中,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步履坚实,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