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进“都市村庄”大型特别报道·新店篇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都市村庄”大型特别报道·新店篇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新店花苑——新店人的新家园。图为南水北调新店安置小区规划图。 (新店村提供)
  新发地建材市场——新店人的“摇钱树”。图为新发地建材市场一角。 本报记者 李英俊 摄
  温州商贸城——新店人的“聚宝盆”。图为温州商贸城一角。 本报记者 李英俊 摄
  开心锣鼓,喜庆鞭炮。新店人收获喜悦,播种希冀。图为新店村文艺会演现场。
  本报记者 李英俊 摄
 
   

  本报记者 杨仕智

  编者按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焦作市解放区王褚街道新店村,在“旗手”村党总支书记马魁的带领下,紧紧抓住焦作中心城区外延扩张的大好机遇,以勇争一流、追求卓越的胆识和气魄,借势而为,强势发展,闯出一条从“躬身种地”到“耕耘商海”、从“城中村”到“都市奇葩”、从农民到市民的新路子,实现了由贫穷到富裕的华丽转身。“新店模式”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样板,为实现失地农民就业、群众富裕找到了路径,该村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本报今日特刊发由本报记者采写的“重量级”特别报道《新店,都市里的奇葩》,立体、多面、深度解读该村破解“城中村”建设难题、实现强势崛起的成功实践,敬请关注。

  12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

  12年,对于焦作市解放区王褚街道新店村来说,却是极不平凡的12年。

  这12年,该村在“旗手”村党总支书记马魁的带领下,紧紧抓住焦作中心城区外延扩张的大好机遇,以勇争一流、追求卓越的胆识和气魄,借势而为,强势发展,闯出一条从“躬身种地”到“耕耘商海”、从“城中村”到“都市奇葩”、从农民到市民的崭新路子,实现了由贫穷到富裕的华丽转身。

  这12年,温州商贸城、新发地建材市场、大型物流仓储中心、木材广场相继建成投运,一个个生金长银;占地115亩,由11栋多层、12栋高层组成的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型城市社区拔地而起,乡亲们今年就可搬进连城里人都羡慕的新居;集体财富越滚越大,群众收入越来越多,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0多倍。

  这12年,“新店模式”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样板,为实现失地农民就业、群众富裕找到了新路径,不仅成为崛起在焦作中心城区西南城乡接合部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成了河南“城中村”改造的一面旗帜。

  新店村的华丽转身是怎样实现的?马魁深有感触地说:“这是我们紧紧抓住城市建设大好机遇,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借势而为,强势发展,实干兴业带来的喜人变化。”

  新店村的干部群众说,今天的变化,是他们的“掌舵人”——全国十大杰出农民提名奖得主、全国农民致富带头人、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马魁,高点定位,科学谋划,务实发展,实干富民带来的结果。

  上篇 ————————

  从“躬身耕地”到“耕耘商海”

  新店村位于焦作中心城区西南郊,全村有430亩地、2980口人,人多地少是该村的基本村情。

  10年前,老少爷们多以种菜为生,不论用大弓棚、小弓棚种反季节蔬菜,还是精耕细作种露天菜,都因为耕地太少,躬身耕作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村集体更是一贫如洗,不仅欠债数百万元,而且连教师、村干部工资都发不下。

  穷则乱,乱生贫。该村一度成为解放区有名的“四多”村——上访多、告状多、官司多,贫困户多,乡亲们大都住的是破烂的砖瓦平房。因为乱,村干部走马灯似地换了一茬又一茬,从1995年到2000年,5年换了4任村支书。

  2000年年初,春风吹绿了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新店村,该村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年,有头脑、有能力、有实力,靠经商发家、年仅27岁的马魁走马上任,被推选为该村党总支书记,成了全解放区最年轻的村级“当家人”。

  马魁,1972年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是苦水泡大的穷孩子,生活的艰难磨练了他刚强的性格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品格,并成为他人生的财富。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他应聘进入一家企业打工,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

  马魁是个永不满足、敢于追求超越的汉子。他瞅准机会,凭着一股子拼劲和闯劲,用借来的钱开办一个工矿配件门市部,开始经商做生意,头一年就赚了十几万元。之后,他凭借智慧和诚信经营,短短几年光景,就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成了全村的首富和新店村第一批先富起来的能人。

  致富不忘乡邻。走上富路的他暗自下定决心,立志要带领更多的乡亲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同行是冤家。”靠经营工矿配件发家的他,不怕别人抢他的生意,而是积极动员更多的乡亲跟他一起做工矿配件生意,主动向他们传授经商之道,还把自己开辟的供销渠道让给别人。有些群众想开店没钱,他就给予资金支持。那些跟着他做工矿配件生意的人都很快走上了富路,每年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全村不少群众做起了其他生意,他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和信任。199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跨入新世纪的大门,马魁在商海更是如鱼得水,生意越做越红火。正是在生意如日中天的重要关口,他又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放下手中的生意,竞选村党总支书记,带领乡亲们拔掉穷根子,过上幸福生活!

  马魁要竞选村支书的消息一传开,亲人朋友纷纷相劝:“放下好端端的生意不做,当村干部图个啥!”“村里穷得叮当响,上访告状官司多,这个村官不好当!”面对冷嘲热讽和亲朋好友相劝,马魁没有打退堂鼓,他说:“这个村官不好当也要当,俺有能力、有信心带领乡亲们脱贫奔富路。”

  2000年11月,马魁担任了新店村党总支书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任,像一副沉重的担子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肩上。

  马魁一上任,立即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搞调查,在极短的时间内摸清了求发展、盼致富是村民最大的心愿。

  发展需要好环境。马魁把工作重点优先放在解决群众最急迫、最需要、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当时,年关将至,他自己掏腰包,拿出30多万元积蓄,兑付了村里拖欠的教师和村干部工资,还给村民每人发了5公斤大米、1.5公斤食用油,给全村老年人送去礼物和新年祝福,使全村人过了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开春后,他又带领群众整修村里的排水沟、更换供电线路、新建配电房,新店村的面貌有了喜人的改观。

  怎样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是摆在马魁一班人眼前最急迫、最重要的课题。但是,要兑现自己的竞选承诺实属不易。新店村地处郊区,多年来以种菜为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占用,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越来越少,不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要摘穷帽子、拔穷根,就是一句空话。发展没有资金不行。新店村集体穷得叮当响,村财务账面上只有几百元钱,还欠债200万元,连村干部和教师的工资都无法兑现。要地没地,要钱没钱,要想发展,谈何容易。

  进入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浪潮席卷全国,焦作和全国各地一样,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大幕。在这种新形势下,由郊区变成“城中村”的新店村,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孙子曰:“虽有智慧,不如借势;虽有兹基,不如待时。”在商海搏击多年、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马魁敏锐地意识到,伴随着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店村发展的机会来了。融入大势,借势崛起,成了新店人的必然抉择。

  错失一次机遇,就会落伍一个时代。马魁一班人明白这个理儿,他带领村两委在广泛调查研究、准确研判市场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和造福群众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照“高点定位、科学发展、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的原则,作出了“做优第一产业,做大三产蛋糕,实现村强民富”的战略决策,确立了依托丰收路和普济路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

  兵贵神速,商场也是这样。新店人说干就干,马魁带头从自己腰包里拿出15万元,又七拼八凑共筹资90万元,沿丰收路、普济路摆开了战场。在那段时间里,马魁一班人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奋战在施工一线,经过不懈努力,很快建成100多间商业门面房,为乡亲们致富提供了平台,不但安排了村里300人就业,村集体每年还能增加36万元收入。

  初战告捷,新店人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了做大做强第三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该村的决策者果敢决策:招商引资,借梯上楼,上规模更大、效益更好的三产项目。

  焦作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建筑材料的需求更加旺盛,但焦作建材市场七零八落,难成气候。马魁从这一现状中看到了商机。2003年春,新店村引资5700万元,在普济路开工建设新发地建材市场。很快,一个占地120亩、拥有700多家商户的大型建材市场拔地而起。该市场投入运营后,货畅其流,商贾云集,成了焦作市规模最大的建材市场,“买建材,到新发地”成了焦作人的首选。该市场的建成,不仅村集体每年能有60多万元收入,而且100多名村民在这里捧起了“金饭碗”,还有不少群众租商业门面做起了生意。这个市场的建立,使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在这里干保安、当环卫工、跑运输的本村群众,一年少则三四万元,多则七八万元。开门店的收入更喜人,一年少说也有十几万元收入。新店村村民杨殿军在新发地建材市场租了一个200平方米的门面房,从2005年开始专营洁具、厨具,如今生意越做越大,收入大幅增加,还开上了几十万元的豪华汽车。

  2004年,马魁多次带队南下招商引资,与温州客商联手,引资1.3亿元兴建温州商贸城,该项目还被列为市重点项目。经过一年的努力,占地99亩、拥有100多家商铺,以福建安溪、河南信阳茶商为主的温州商贸城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如今,这个全市最大的茶叶市场十分火爆,新店村许多群众也在这里找到了致富舞台。

  在这之后的几年间,新店村每年都有新的三产项目落地,先后建成了全市最大的仓储物流中心、木材市场等。

  一个个市场的建成,使新店村不仅彻底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每年还带来丰厚的集体收入,人人有活干、户户有钱赚,村强民富的愿景得以实现。乡亲们的富裕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在今天的新店村,百万不算户,千万才算富,高档家电、小轿车开进了新农家。

  下篇 ————————

  从“城中村”到“都市奇葩”

  这12年,新店村年年都有新变化:市场从无到有,越变越多;村集体资产从欠债到积累,财富越滚越大。但有一条准则始终没有变:坚持重在为民的理念没有变,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造福群众的根本没有变。

  从2005年开始,新店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投入数百万元,将全村十几条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并将路边的排水沟疏通改造后盖板封闭,昔日的“扬灰路”、“水泥路”变成宽阔、靓丽的“阳光大道”,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村里还投资200万元,在普济路旁兴建了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站、综合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现代农民学校、村级党校、戏剧舞台、灯光球场、文化活动广场一应俱全,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学习、娱乐、健身的理想场所。每天,村里的乡亲们都来到这里,或学习、或娱乐、或健身,生活得有滋有味,快乐幸福。

  记者在新店村采访时发现,该村群众的福利连城里人都羡慕不已。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都能领到200元养老金,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到230元养老金,全村人每到年终都能领取200元福利。村里发给群众过年的“大礼包”内容更丰富,大米、面、饮料、酒、方便面、香油样样俱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新店村富裕了,群众生活改善了,但该村的决策者们并没有满足,他们在变化中看到了新愿景,更看到了潜在的危机。新店村耕地所剩无几,要在寸土寸金的城区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十分困难。但是,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不积极作为,拓展发展空间,新店村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上加难。向改造“城中村”、建设新型城市社区要发展空间,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这样,既可以大幅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居住条件,使他们过上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现代社区生活,又可以为村里腾出建设用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种战略考量,该村借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之良机,投资2亿元开始建设高档次现代新型社区。

  走进位于新发地建材市场西侧的“新店花苑”,记者被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村惊呆了:这个占地上百亩的新村高楼林立,均为多层和高层楼房,户型80~149平方米不等,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社区功能完善,整个小区绿化率达到36%。据悉,该社区共有23栋楼房,可容纳700多户。今年国庆节前,乡亲们就可以入住这个现代化新型城市社区,每家都能拥有二三套住房。

  新店“城中村”改造结束后,还可腾出300亩土地,用于再发展之需。新店人要在这腾出来的生金长银的“金土地”上,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马魁为“掌舵人”的新店村一班人,带领乡亲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强村富民的目标,该村的成功实践赢得了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该村先后荣获河南省“五个好”党支部、河南省敬老先进单位、河南省群众文化活动先进单位、焦作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焦作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焦作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称号。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马魁一班人带领乡亲们科学发展奔富路,更赢得了全村党员干部的称赞。乡亲们说:“新店村能有今天喜人的变化,新店人能过上好日子,生活得幸福、自豪、有尊严,是马魁一班人领导得好、干得好!”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说明未来。”马魁信心百倍地说,“永不满足、追求超越的新店人,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焦作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的大好机遇,借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势,谋新店村可持续发展之局和老少爷们之福!我们坚信,新店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山初渡尘未洗,跃马扬鞭再奋蹄。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群众更加富裕、生态更加优良、更加文明和谐的新店村,必将崛起在中原大地上。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