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3年的新起点,沐浴党的十八大的浩荡春风,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奋勇争先的温县人民又绘就一幅精彩的发展新画卷:
工业发展精彩转型,现代农业优势更优,产业集聚厚积薄发,太极文化进程加快,生态宜居县呼之欲出,民生答卷厚重温暖,决策者唯实唯真带来的发展正能量,让大美温县崛起的脚步更加豪迈坚定、更加铿锵有力。
一年来,温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环境立县”,加快建设高效农业县、生态宜居县、太极拳文化县,突出抓好“四件大事”,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0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4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7.6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8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58元,分别增长12%和15%。
工业转型
立足“高、强、壮”
瞄准高端 招大引强 健壮筋骨
创新理念,招大引强,实现了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大招商向招大商的转变;优化环境,项目攻坚,实现了大项目个数、投资额度、完成投资均创历年新高……盘点2012年,温县工业发展可谓惊喜不断,亮点频现。一年来,全县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围绕培育做文章,围绕提升上水平,围绕引进求突破,围绕服务创环境,倾力打造“百亿产业”,建设“五个基地”,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8亿元,同比增长14.5%。
招大引强凤来栖。2012年,温县重优势、重特色、招大商,重点开展了县级领导联系结交大企业活动,成功引进了化工建材、陈家沟太极文化生态园、机械设备、风力发电等超10亿元项目。全年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89个,总投资126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24个,超10亿元项目4个,还有投资280亿元的61个项目正在跟踪洽谈。全县利用市外资金80.2亿元,争取政策性资金2.4亿元。同时,通过加大招行引资力度,焦作商业银行温县分行已开工建设,澳洲联邦银行在温县设立了全市首家村镇银行。
项目攻坚快推进。一年来,温县坚持以项目抓落实、以落实促发展,项目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全县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项目攻坚小组,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好落实,保证了河财管道、海旺弘亚温泉度假酒店等一批新引进项目及时落地。2012年,全县121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79.8亿元,增长52%。中科富兰特、凯创重工、中节能风电开发等一批超10亿元项目进展顺利,正大中科、正泰耐材、元亨生物、福马拖车、亿腾食品等19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同时,温县抢抓中央积极财政政策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立足实际,谋划对接项目280个,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夯实了基础。
强健筋骨实力增。在打造“百亿产业”方面,温县编制完成了谷黄路现代装备制造专业园区和福漫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规划,组建了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制革行业商会;在培育骨干企业方面,温县坚持扶优扶强,主动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信息、送人才、送环境,全县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家,累计达15家。同时,通过大力实施质量兴县和名牌战略,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省重大科技专项——利伟公司“胆固醇提取及生物柴油制备”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总量均居焦作市第一。2012年,温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0亿元,利税50亿元,分别增长10%和13%。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制革制鞋三个主导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2亿元,增长15.3%。
产业集聚区
实现“大、畅、旺”
面积更大 路网更畅 人气更旺
2012年,温县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已经省发改委批准,规划面积由8.7平方公里调整为15平方公里。加之软硬件设施投入的增加以及招商引资力度的增强,如今的温县产业集聚区,路网纵横,“血脉”畅通,站位更高,人气更旺,一个工业新城已经悄然闯入人们的视野。2012年,产业集聚区73家投产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增长13%;上缴税金4500万元,增长42%。
承载能力提升增强。2012年,温县加快构筑产业集聚区“七横二十纵”路网框架,纬一路、纬二路(鑫源路)东延慢车道、子夏大街南延竣工通车,纬三路(中福路)东延工程稳步推进。同时,共敷设排水管网16公里,架设电力线路8公里,综合服务中心和多功能展厅主体也已经完工。集聚区还实施了管理体制改革,共代管7个行政村1.6万人,管辖面积达44平方公里,实现了功能更完善、管理体制更健全。
服务企业提质增效。温县坚持每周一在县产业集聚区召开项目推进例会,强力推进达产增效活动,促使久灵机床、方新谷物等个别停建项目重新启动,盘活闲置土地300余亩。同时,通过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直单位分包企业责任制,帮助企业解决了土地、人才等突出问题30余件,并使得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帮助企业融资达6.4亿元;举办12期专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企业职工2300余人;积极支持企业上市,怀山堂、中维化工分别引进了风险投资,恒昌贵金属在德国上市的前期工作已完成;利伟生物“胆固醇提取及生物柴油制备”项目被列为省重大科技专项,京华食品“非肉源肉香粉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被列为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宝隆实业公司研发的水性合成革填补了国内空白。全年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累计达到8家,居全市第一;新创省著名商标3件、省名牌产品2个。
现代农业
呈现“新、优、快”
创新科技 做优特色 加快进程
现代农业建设方面,温县始终围绕高效农业县建设,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重视科技服务,改善生产条件,搞好结构调整,突出打造特色品牌,全面加快“五化”进程,使现代农业“牵手”五百强,实现了温县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零的突破,“四大怀药”等影响力日益扩大。
创新农业科技。2012年,温县农科所与湖北宜化集团组建了全省首家注册资金达1亿元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平安公司高产抗逆小麦生物育种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零的突破。同时,全县共有7个小麦新品系参加省区试、预试,其中“平安8号”已通过国审。
建好农业示范区。2012年,温县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先后实施了机井、管道、道路等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全县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集研究、示范、推广、培训于一体的万亩核心区已建成,总面积3000亩的黄河生态林鱼共养项目开始蓄水放鱼,国家示范区创建条件已经具备,正在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
叫响特色品牌。温县突出重点打造粮食高产、温麦良种、优质山药、优质蔬菜等特色品牌,全县小麦、玉米平均亩产突破1150公斤大关,其中小麦552.2公斤,居全省第一;小麦种子基地发展到20万亩,外销总量突破1亿公斤;成功注册了“温县铁棍山药”证明商标,举办了“第二届温县铁棍山药文化节”,建设了铁棍山药交易市场。同时,保和堂、怀山堂等企业发展步伐加快,铁棍山药产业逐步走入健康发展轨道,全县铁棍山药种植面积3.2万亩,较2011年增加5000余亩,铁棍山药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以国盛、众诚、景润为代表的优质蔬菜基地发展至1万余亩。
提升“五化”水平。在打造农业特色品牌的同时,温县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等进程。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0家,其中规模以上41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5家,累计达708家,居全市第一;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28万亩,总面积达9.58万亩,占全县家庭承包面积的27.4%;制定并执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2个,认定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12个,绿色食品10个。
太极拳开发
重在“深、广、实”
开发更深 影响更广 步伐更实
一年来,按照“做国际品牌、立国家项目、引战略投资”的要求,温县持续做好“根、拳、村、养生、产业”五篇文章,努力把陈家沟打造成“太极拳爱好者寻根拜祖、太极拳文化资源占有、太极拳文化交流、健身养生、休闲旅游”五个高地,使得太极拳产业开发进一步深入,发源地品牌影响更加广泛,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更加坚实。
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陈家沟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已完成投资4亿元,演武厅、接待中心主体工程已竣工,预计2013年3月底具备使用条件;杨露禅学拳处复建工程房屋正在建设施工;王廷文化广场设计图纸已修改,近期开始绿化;太极拳文化传承区4家武校,可研和立项工作已完成,陈家沟武术院扩建正在做项目规划、争取用地指标;东沟拆迁改造正在做群众工作,春节后开始搬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4亩安置用地已协调到位,正在协调贷款;王廷大街拓宽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施工招标。
文化产业工程连签大单。2012年,总投资20亿元的陈家沟太极文化生态园项目启动实施,陈家沟太极书院、太极寻根园、陈长兴纪念馆项目成功签约。同时,陈鑫故居、陈发科故居、陈家沟旅游汽车站等一批好项目正在积极谋划中,与多位拳师和投资商进行了洽谈,初步达成投资意向。
规划编制顺利完成。《陈家沟太极拳文化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核心区城市设计》、《阜外医院河南分院、太极大学及国际旅游养生基地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陈家沟太极文化生态园项目规划》、《陈长兴纪念馆规划设计》等顺利进展,这些规划的编制,为太极拳文化区科学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
宣传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陈家沟文化旅游区创AAAA工作通过省旅游局验收;太极拳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启动;大型原创舞剧《太极传奇》在郑州成功首演,电视剧《太极·道》建组开拍,《太极拳》图册出版发行,太极拳著名传承人陈小旺荣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十大人物”称号;央视“武林大会走进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活动正在紧张筹备,从今年起将在温县连续举办3年;组建了太极拳专业表演团队。同时,组建了陈家沟太极拳研究院,创刊出版了《太极拳》杂志,建立了陈家沟文化旅游区官方网站。在新郑机场、连霍高速公路、郑焦晋高速公路等重点区域和路段,设置了一批陈家沟文化旅游区标志牌和广告塔,太极拳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
建设幸福家园
追求“绿、福、美”
更添绿意 更多幸福 更增美丽
生态宜居县建设处处添绿景。2012年,温县全力做好水文章、绿文章、环保文章。投资8000余万元,大力实施生态水系工程建设,老蟒河下游整治、新蟒河城区段改造主体、陈家沟引水一期、引黄西渠改造、荣蚰河滨河公园等工程已经完工,初步形成了集民生工程、补源灌溉、防害减灾、水系景观等功能为一体的水系生态网络。同时,按照“两带、四区、八路、十河”的总体布局,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完成春季造林1.6万亩,启动了全长30公里的沿黄绿化苗木繁育基地项目,总面积3000亩的黄河生态林鱼共养项目蓄水放鱼。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6万亩,创建20个“林业生态示范村”,初步构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
民心工程点滴温暖会聚幸福民生。2012年,温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实施了总投资5.5亿元的惠民十件实事,投资规模较上一年增加了近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目前十件实事均圆满完成。其中,总投资1.3亿元的武德镇等乡镇土地整治项目接近尾声;完成了全长16.8公里的太极路西段大修工程、全长13公里的移民大道改扩建工程;建成了540套安置房、120套廉租房和1324套公租房;县一中和职教中心新校区续建工程进展顺利;新修农村公路30公里;解决了27个行政村4.3万名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数字温县”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快速推进。同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7%;实现新增就业7260人、再就业226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20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以内;圆满完成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年度提标任务,扎实开展医疗救助,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新招聘教师175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所,顺利通过省政府“职教强县”验收;公众安全指数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推进城乡建设打造宜居宜商靓丽温县。2012年,温县继续深入实施“四区联动,协调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县城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新城区建设方面,黄河路东延工程竣工通车,子夏大街人行道、绿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县党校、法院等迁建单位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扩建及中水回用项目启动实施。在老城区改造方面,完成了南出城口改造和建兴大街道路工程;人民大街南延、振兴路向西打通等老城区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实施道路“畅通工程”,缓解了县人民医院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加大规划执法力度,拆除违法建筑3000平方米,并在城区实施了绿化美化和夜景亮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出台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意见和工作规程,确定子夏、司马、上作、马庄、陈家沟等10个社区作为县级试点,共覆盖30个行政村5.4万人。上作、马庄、陈家沟等新型农村社区正有序推进,建成面积11.5万平方米,可安置群众950户。
唯实唯真谋发展,大美温县续新篇。回眸过去的一年,温县决策者解放思想、科学决策的决断能力和讲实践、讲责任、讲实效、讲提升的实干精神,成为温县加速提升做示范、转型跨越快发展的前行动力。一年来,全县叫响了“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的实践口号,提炼总结出了“崇文、尚武、笃志、力行、创新”的温县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先锋标兵,全县上下正以抢跑争先、领跑竞位、长跑跨越的精神,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乐章中的最强音。
眼界新、天地阔、干劲足。展望2013年,温县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干就干快、干就干好,雷厉风行、精益求精”的要求,弘扬“逢一必争、逢冠必夺,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精神,坚持“工业强县、环境立县,建设高效农业县、生态宜居县、太极拳文化县的发展理念”不动摇,进一步突出提升和持续,突出质量和效益,突出大事和重点,突出民意和民生,突出生态和环境,突出实践和实干,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建设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奋进、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大美温县! (本版文字、图片由温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