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良才
2013年的1月31日,在焦作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柴战柱的创作室,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中国著名美术家、中国当代实力派水墨画家邵梦龙。他向记者畅谈了自己对中国绞胎艺术瓷开发创新的思想和观点。
邵梦龙与焦作当阳峪绞胎瓷有着不解之缘。当他看到了自己十几年前的“水墨绞胎瓷”作品时,竟然兴致勃勃地与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
邵梦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生于1945年。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少年时期开始学习书法与绘画,并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年仅9岁时,成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2岁时,成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有“神童”之称。
邵梦龙不仅编辑了许多好书,还创作了许多名画,并出版了《邵梦龙国画艺术》、《邵梦龙画选》、《水墨生涯》、《人物头像画法》和《手的艺术》等绘画及美术理论专著。邵梦龙在艺术上探索和追求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手的艺术》一书,是美术界目前唯一一部关于手的绘画专著。
作为中国著名的美术家,邵梦龙一开口,就离不开美术和文化,更离不开中国绞胎艺术瓷。
邵梦龙说,中华瓷魂——千年古瓷绞胎瓷,是世界陶瓷之林的一朵神奇之花。北宋时期,绞胎瓷在焦作当阳峪实现了大规模生产。“靖康之变”后,北方许多陶瓷工匠迁往南方,焦作当阳峪绞胎瓷烧制也戛然而止。现在,中断千年的绞胎瓷,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柴战柱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下,已浴火重生。
邵梦龙具有艺术家的战略眼光。他说,绞胎瓷是焦作古代一枝独秀的绝活儿,北方民间称之为“透花瓷”。如今,焦作绞胎瓷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中“绞胎”的内涵就是把制陶、制瓷的胎,拧出花纹。
面对琳琅满目的绞胎艺术瓷,邵梦龙侃侃而谈:“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是城市最大的无形资产,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标志之一,绞胎瓷文化已经成为焦作的文化品牌之一。焦作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绞胎艺术瓷,特别是柴战柱他们创作的绞胎艺术瓷,继承了传统技法,创新了绞胎艺术瓷的16种基本纹饰装饰技法,开发出了7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绞胎艺术瓷作品。
有中国当代花鸟画家何水法字和画的几件绞胎艺术瓷,一下子吸引了邵梦龙的眼球。邵梦龙称赞,焦作绞胎瓷,制作之精美,绝世仅有,是世界瓷器中的珍品。众所周知,景德镇瓷器多不胜数,钧瓷、汝瓷又在规模生产。但是,绞胎瓷的每一件作品,表里如一,又被称为“瓷中君子”。而每一件绞胎瓷的纹饰不尽相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的艺术境界,代表着中国人所追求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翻阅着焦作发展绞胎瓷产业的规划书,邵梦龙欣慰地说,绞胎瓷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做到表里如一、内外通透、一瓷一品、无法复制的陶瓷品种。绞胎瓷是一个手工艺术品,能和书画艺术实现巧妙的结合,相得益彰,这就是创意、创新和创造。因此,要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传承和复古,创新和发展,实现高端艺术品与产品复制大众化的相互融合,走出一条用艺术品带动产业化的新路子,使绞胎艺术瓷与焦作的太极文化、山水文化、怀药文化一同走向世界。
邵梦龙说:“焦作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绞胎瓷文化产业的举措,催人奋进。即将建设的中国绞胎瓷焦作产业创意园区,这是一个产业集群,容纳20家绞胎瓷企业,吸纳从业人员上万人,年产值可达2.5亿元,可以与北京宋庄的画家村、洛阳的平乐村媲美,这就是大手笔。我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不久的将来,焦作不但是中国绞胎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中国绞胎瓷创新发展的产业基地,而且也是中国绞胎瓷‘走向世界’的基地。我们失传千年的艺术奇葩中国绞胎艺术瓷,必将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