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次更替,阔步迈进充满希望的2013年。医改征程任重道远,美好前景催人奋进。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卫生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医疗卫生工作是健康之源、民生之基,承载着百姓的健康期待与美好梦想,保障全市人民健康安全,服务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是全市卫生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3年,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抓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突出医疗质量,建设一流医院,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统筹协调,真抓实干,服务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进全市卫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是今年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市卫生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将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目标任务,融入到深化医改的具体措施中,细化到我市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落实到各级卫生部门的工作责任中,把各项任务细化为年度工作指标,抓好贯彻落实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着力抓好县域医疗改革
不断完善新农合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政策,人均筹资要达到340元,各级政府补助增加到人均280元,参合率保持在97%以上;强力推进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制度,强化新农合监督管理,规范新农合即时结报,将乳腺癌等20个病种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积极探索和实行重大疾病保障制度。
全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继续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协调相关部门确保开展基本药物工作的连续性;推进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遏制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扎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定期考核,奖优罚劣。
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在建项目;积极督促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地市级综合医院、县级卫生监督体系、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乡镇卫生院等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县级中医院、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市级综合医院儿科等卫生项目。进一步解放思想,多渠道融资,建设一流医院。
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全科医师职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继续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活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工作。
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围绕建立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提升服务能力等统筹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整合县级公立医院医疗资源,保障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三家医疗资源得到充分支持,启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固化县级财政投入机制。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持续加强医疗服务科学监管。继续在全市医疗系统(包括采供血机构)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和大型医院巡查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实施二级以上医院“十大指标”宏观监管目标责任制,引导医院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持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处方点评和超常预警;开展高值医用耗材使用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监管制度;发挥市级质控中心的龙头作用,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消毒供应、血液净化及临床检验、新生儿重症救护等专业质量控制网络建设,狠抓医疗缺陷管理,开展专业质量控制研究,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肃查处医院感染事件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加强医疗机构病理科规范化建设与监管,切实提高病理诊断水平;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和“肿瘤规范化诊疗示范病房/医院”创建活动,不断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积极稳妥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持续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扎实推进农村卫生工程和“515行动计划”;严格医疗机构、人员、技术等服务要素准入管理。
创新加强无偿献血和血液管理工作。强化采血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采血网络;强化供血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血库”创建活动;加强血液质量监管,保证血液安全;加强临床用血指导,开展输血效果评价,提高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水平。
完善和加强覆盖城乡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急救服务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地区的延伸,打造“15分钟医疗急救圈”;加强对120急救指挥中心和急救站日常监管工作,规范急救管理,规范院前急救执业行为,不断提高急救管理能力;加强急救质量控制,随时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加大卫生人才、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力度
加强重点学科及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对列入建设计划的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43个市级重点学科和41个重点培育学科给予政策扶持;力争取得市级财政支持建立医学重点学科发展基金;加大医学科研工作力度,加强市级医院与上级医院、医学院校的科研合作,把医学科研与省、市级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在科研立项、成果评审方面向与重点学科建设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学科带头人倾斜,积极引导市级医学科研项目申报省级科研成果,争取用2~3年时间,从我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培养学科中培育几个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学科,提升我市医疗技术水平;认真做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继续做好“51111工程”在职人员学历教育资助工作;大力支持焦作卫生医药学校发展,支持焦作卫生医药学校与河南理工大学的合作。
全面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和应用,完善市级区域平台功能,完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新农合、基本药物管理和卫生综合管理等五大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稳步推进全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数字化医院”建设,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使用“医讯通”;安装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完成应急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积极争取五城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和县市区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疾病控制管理人员、骨干人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疾控工作综合考评制度,开展疾控工作综合考评;建立重点工作督办制度、重大项目目标管理制度,提高疾控工作质量和效率。
加强免疫规划规范化管理。加强免疫规划体系建设,完善全市免疫规划服务网络;积极开展查漏补种活动,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力争实现消除麻疹;推进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做好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疫苗)电子监管系统和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加强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各县市区免疫规划工作的督导检查与考核,妥善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置与补偿工作,全市建成省级示范门诊60家、信息化示范门诊6家。
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监测体系,加强霍乱、结核病、艾滋病、狂犬病、布病、乙脑、流感、手足口、季节性腹泻等传染病监测、防治工作;开展乙肝、丙肝流行病学调查,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1%以下;继续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加强规范管理、依法科学防控,降低重症发病率,防止死亡病例;制订突发传染病疫情处置方案,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全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平台,明确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专业防治机构的职责和任务;深入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山阳区申报国家级示范区,解放区和温县创建省级示范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加强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规范管理和有效干预;推进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提高患者管理率和治疗率;加大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力度,推进口腔疾病信息化管理,创建口腔健康示范社区;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做好重点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治疗,癫痫防治等工作。
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加强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病情监测,加强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和重点地区外环境水碘普查;按照《焦作市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强化政府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卫生、水利、盐业、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有效落实各项综合干预措施,落实年度防控任务,确保地方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认真做好妇幼卫生工作。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做好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妇女常见疾病防治、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基层助产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推广免费婚育健康咨询及政府出资的免费婚检;大力普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继续在农村育龄妇女中推广补服叶酸。
强化食品、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监督管理
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基础建设,开展“示范卫生监督所”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管协管项目,建立健全县、乡、村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体系;实施卫生监督人才培养“533行动计划”,继续做好卫生监督管理人才、复合人才、专业人才培训工作,提升卫生监督队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认真实施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制订焦作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重点对速冻食品、米面制品、肉制品等开展监测,加大风险监测力度,提高风险预警能力,提前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切实做好风险预警工作。
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持续开展“卫监行动”和“亮剑行动”,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行为;加强职业病防治和放射卫生工作,做好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督促创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示范区”;开展全市卫生监督练兵活动,推行手持终端机现场执法,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
重视发展中医药工作
探索开展中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的方法、途径、机制和模式,建设覆盖全市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争创全国基层先进单位。在全市开展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各县市区要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作好检查验收准备,上半年查验武陟县、温县和中站区,下半年查验沁阳市、修武县、博爱县和马村区。
抓好基层中医药提升工程。根据国家《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认真进行调研论证,制订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投入专项资金,启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备配备工作,基本建立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做好全国中医药资源普查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第四次中药材资源普查,发挥太行山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四大怀药”道地药材优势和市卫生医校学校中药人员优势,制订《焦作市中药材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做好中药材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统筹抓好卫生工作
加强党建工作。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与医改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和巩固我市医改成果;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相关实施细则,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领导,加强党的纯洁性和党风廉政教育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和检查,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构建完善防止利益冲突新机制,深化岗位权力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制度,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和惩治力度。
做好卫生法治建设和卫生政策研究工作。围绕卫生中心工作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开展卫生政策调查研究,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转变卫生行政职能,健全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
加强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加强正面引导和典型宣传,加大深化医改工作宣传报道力度,公开政务信息和服务信息,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协作,重视突发事件风险沟通工作,完善舆情监测机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为卫生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做好其他卫生工作。做好共青团、妇联、工会和老干部工作,做好军转干部和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加强医学专业学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学会、协会的学术交流和行业自律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康复、征兵体检、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反恐、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等相关医疗服务工作。
新起点、新愿景,新使命、新征程。只要我们深化医改不停顿,坚持创新不止步,焦作医疗卫生事业的航船必将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把全市卫生事业推向前进,为和谐焦作、健康焦作挥写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梦想早日实现,让焦作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