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国务院召开深化医改工作会议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齐心协力,克难攻坚,截至目前,各级财政投入医改资金38.7亿元,扎实推进了医改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人民群众得到明显实惠
医疗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2012年,我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到93.9万人,参保率达95%。新农合参合250.7万人,参合率达97.95%。大幅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00元左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达16万元(含大额补充医保10万元);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达31万元(含大额补充医保24万元)。
群众就医负担切实减轻。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县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到78%,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看病负担。2012年,乡、村两级医疗机构零差率销售药品1.86亿元,直接让利群众4183万元;县级公立医院零差率销售药品2.12亿元,扣除部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因素,让利群众640万元。县级公立医院门诊、住院人次分别比去年上升23.29%、29.0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住院人次分别比去年上升33.97%、17.16%,人均次门诊、住院费用分别比去年下降1.17%、2.05%左右;村卫生室门诊人次上升了20%,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了53%。
医疗服务更加便民惠民。新农合实现了省内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城镇居民和职工医保均实现了市级统筹、即时结报;公共卫生服务实行精细化管理,城区居民凭身份证或指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95%、90%以上;积极推行“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享受该服务的住院患者已达8.3万例,患者对医院的服务更加满意。
医务人员积极性明显提升
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2012年3月,市医改领导小组对县级公立医院部分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调整,提高了诊查费、护理费等项目服务价格,医务人员劳动技术价值得到体现。
政府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建立了多渠道补偿机制,医务人员待遇有了整体提升。县、乡两级医务人员人均月收入分别增加了400元、500元以上,乡村医生收入大部分有所提升。
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和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市共争取到中央投资建设项目133个,总建设规模达59.2万平方米,总投资18.8亿元。持续实施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倍增计划,我市设有县级医院的8个县(市)区全部争取并实施了中央投资县级综合医院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县级综合医院床位数将由2302张增加到4475张。目前,沁阳、温县、博爱、修武县级医院已竣工投用。新建县级卫生机构19个、乡镇卫生院6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村卫生室14个。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共设置72所乡镇卫生院、41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78个乡村卫生室,形成了结构合理、布点均匀、全方位覆盖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加强。2009年以来,县级公立医院共引进本科生150名,引进培养医学硕士30名,为乡镇卫生院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131名;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业务骨干2000人次,培训乡村医生15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