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创新工作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中承担着新的更大责任,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希望在科技,关键在科技,出路也在科技。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强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科技创新制度更加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载体不断丰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市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盘点过去的一年,全市科技工作呈现“井喷”式突破——争取上级科技项目数量多、层次高、资金量大。
从项目数量上看,全年共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资金扶持项目78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3个、省级项目65个,为历年来争取上级科技项目最多的一年。从项目层次上看,不仅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等国家级高层次项目,还有6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6项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项目等省级高层次项目。从项目资金上看,全年共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资金4838万元,较上年增加2644.5万元,为历年来较上年增长最快的一年。
科技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制度创新取得新突破。首先,在全省首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制度。制订了《焦作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制度实施方案》,根据方案选定统计行业大类15个、行业中类52个、行业小类101个,确定统计对象256家企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系统统计。第二,探索建立了科技项目备案制度。研究出台了《焦作市企业自主研究开发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备案办法》,实施科技项目备案制度,建立科技项目备案数据库。
科技计划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第一,全省地级市中首家新增市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制定《焦作市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暂行办法》,首批支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5项,支持资金980万元,首批下拨经费490万元。第二,新增科技金融计划,出台了《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三项科技金融政策,探索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及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补贴及贴息资金。第三,新增了市级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制定了《关于实施焦作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工程的意见》,首批支持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5个,资助资金250万元。
科技项目管理更加严格
首先,科技项目立项更为严格。制定实施了《焦作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焦作市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暂行办法》等严格的科技管理制度,从源头把好项目立项入口关。共受理市级科技项目382项,经严格立项审查,筛选确定167个项目列入市级科技计划,给予扶持资金2651万元。第二,项目结题验收更加严格。制定实施了《焦作市科技项目验收管理细则》,对项目结题验收的规定更加全面和细致,要求更高,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顺利实施。
创新主体培育、载体和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
创新主体呈现梯次推进良好势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4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后备企业27家;新认定河南省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总数达13家;新认定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家,总数达15家;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1家;新认定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2家,总数增至180家。全市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整体呈现分类明确、梯次推进良好势头。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呈现新亮点。焦作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顺利推进,河南理工大学组建的大学科技园正按照国家级标准加紧建设,创建国家创新试点城市工作已起步运作,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已初步完成实施方案制订,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成为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焦作、武陟和沁阳等3家产业集聚区被批准建设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取2013年建成。从试点城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建,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科技创新载体体系。
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多氟多和江河纸业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请示已经省科技厅上报科技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42家,在全省的排位由2010年的第五位提升至第三位,实现连续两年两位数高速增长。新建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141家,全市产业联盟总数增至5家。正在筹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均已签订合作协议。
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显现
专利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申请专利2280件,较上年增长11%,其中发明专利558件;授权专利1336件,较上年增长34%,其中发明专利170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消零率达52%。
科技成果成效突出。全市鉴定科技成果143项,从鉴定水平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项、国内领先水平108项、国内先进水平25项等;从转化效益上看,鉴定的100项工业类成果实现产值74.63亿元,利润16.31亿元,上缴税金4.74亿元,出口创汇6200万美元。全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河南理工大学等完成的“中国煤矿瓦斯地质规律与应用研究”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继2009年我市“豫麦49号、豫麦49-198选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再次获此殊荣。
技术贸易稳步发展。全年认定技术合同1004项,合同成交额3.1亿元。受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鉴定申请224项,涉及研发经费总额8.97亿元,156个项目通过鉴定,研发经费总额2.70亿元。全市研究开发费税前抵扣共免税4445万元,有效支持了企业研发活动开展。 本报记者 王 言
创新焦作蓄势待飞
2013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为核心,以完善和落实自主创新体系为主线,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863’工程”为目标,以开展“科技创新54321行动”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主要目标
根据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三大指标要求,2013年: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35%;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力争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54321行动”
“科技创新54321行动”:即完善五大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实施四十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创建三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载体、推进两个试点市建设、通过一个考核。
“5”:进一步完善五大科技创新体系,即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创新平台建设体系、科技金融结合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体系。以五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快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4”:着力实施“双二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即“二十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二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围绕四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引导带动一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围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生物及新医药、资源与环境、现代农业、高技术服务业等八大领域实施攻坚,力争争取一批资金、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或装备,快速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
“3”:创建三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载体,即力争焦作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力争新增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科技园一期建设工程。
“2”:创建两个国家级科技创新试点,即创建“国家级创新城市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1”:通过一个考核,即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市本级力争第六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