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仝伟平
本报通讯员 王利娜 秦钢林
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刻不容缓。
近年来,武陟县严格落实国家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和措施,在资源利用上精雕细刻、精打细算,通过“节、省、抠、挖”,走出了一条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子,使节约集约用地不再是美好的口号,而成为扎扎实实的经济举措。
该县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2012年2月,被授予沉甸甸的奖牌——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2013年2月,顺利通过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年度复核。
抓好三个前提 从观念转变中“节”地
抓领导,提供组织保障。该县成立了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领导小组,完善了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和措施,定期研究土地资源科学高效利用的有关问题,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抓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该县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列入全县干部培训计划,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举办了大学生村官和乡村干部土地法律培训班85期,培训人员8000余人次,增强了全县各级干部的依法用地、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意识。
抓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全国土地日、法制宣传日等深入开展土地法律法规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活动,营造土地节约集约科学高效利用的浓厚舆论氛围。
坚持三个集中 从政策引导中“省”地
坚持“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村民住宅向中心村集中”。
该县修编完善了《武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台了《武陟县项目投资评估办法》,提高新增建设用地门槛。凡入驻产业集聚区的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235万元,建筑密度高于60%,容积率大于1.0;凡入驻詹店新区、陶封工业区和城北重工业区的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150万元。去年参与项目评估18次,评估项目80余个,有效防止了工业项目随意选址、盲目要地现象。
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詹店新区集中,推进工业企业集中摆放。该县出台了《关于鼓励城区工业企业搬迁的意见》和《产业集聚区标准厂房建设使用优惠办法》,对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高效开发利用内部空间、收购兼并低效用地的,给予财政补助、减免收费等优惠,推进了土地节约利用。目前,标准厂房已入驻中小企业32家,比企业申请用地节约近1000余亩。
提高住宅用地利用效率,严禁在城区(城中村)乱划宅基地。该县对11个乡镇、4个办事处、352个行政村,提出了建设10个新市镇、60个中心村、126个基层村的村镇规划体系。新的村镇规划体系完成后,可减少农村住宅用地6.5万亩。目前,西陶镇、三阳乡、北郭乡的29个行政村的土地整治试点项目已获批复,各项工作正在组织实施。
严把三个关口 从项目建设中“抠”地
严把项目预审关。该县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用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的项目,坚决不安排用地计划。2009年以来,该县先后拒绝不符合政策的项目132个,核减用地面积3500余亩。
严把土地出让关。该县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计划供应,对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全面实行招拍挂,用市场调控手段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严把项目竣工验收关。该县对未达到出让合同约定的投资强度或建设容积率的项目,暂停办理土地和房产登记,并限期追加投资建设,同时加强项目用地供后监管,对闲置土地时间超过2年的坚决予以收回。
建立三项机制 从严查整治中“挖”地
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机制。该县将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列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考核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冻结其乡镇建设用地报批工作;对考核合格的乡镇优先解决项目用地。
建立土地联合执法机制。该县建立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察局与国土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设立国土公安室,为维护土地管理秩序提供了坚强保障。
建立挖潜盘活机制。该县将关停复耕黏土砖瓦窑厂、清理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和黄河滩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列入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该县通过开展黏土砖瓦窑关停专项整治行动,拆除黏土砖瓦窑26座,累计复耕土地2125亩;通过实施9万亩的黄河滩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连续12年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稳定了耕地面积,保障了粮食安全。2009年以来,该县先后依法收回和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59宗,面积2545亩,缓解了土地供需压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新的征程,武陟县将继续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严格按照“严控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用地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