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龙卿
今年春节,市解放东路激光研究所1号楼的常景平一家没有欢笑,也不见团圆。两腿残疾的常景平坐在窗前,听着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想着儿子一家的不幸遭遇,不禁老泪纵横。
常景平,现年73岁,1995年得了脑血栓,造成半身不遂,双腿已无法行走。让他心心念念的是二儿子常勤中一家人。
常勤中今年45岁,在郑州矿务局王庄煤矿工作。去年6月份,常勤中被确诊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听到这个消息,常景平一下子呆住了,很久没有回过神来。
前些年,常勤中的单位已经破产,大儿子正上大学,小儿子还在上小学,媳妇蔡玉晓患癌症已经三年。常勤中的病,对于原本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得知常勤中的病情后,常景平马上告诉了在焦作工作的子女常新军等。常新军表示:“不管多么艰难,也要治好弟弟的病。”家中紧急筹集2万多元送去了郑州。
自从丈夫被查出患病,蔡玉晓白天多方筹集医药费,不知道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泪,晚上还要回到病床前照顾丈夫。她忘了自己本身就是眼睑癌病人,每年要在省人民医院做两次化疗,平时还需要服药,单化疗的费用一年就得3万多元。“我一定要把丈夫的病治好,要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蔡玉晓坚强地说。她把自己的病早已抛到脑后了。
常勤中已经在郑州和北京的医院治疗了半年多时间,每天除了药物调理,还需要输血补充来维持病情,每天的治疗费用都很高。要想彻底康复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最佳治疗方法。做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血液配型,在没有合适提供血液配型对象的情况下,只能在亲属之间选择。常勤中的兄长、姐妹、儿子都表示要用自己的,经过医院多方慎重检查、化验对比,每个人都属于血液配型半相合,最终选择了常勤中的大儿子常凯进行血液配型半相合治疗。去年12月份,常勤中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现在,常勤中的病已经花费了近70万元,欠外债有30多万元。
常凯去年考入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在做完给父亲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捐献手术后,毅然决定在寒假到天津做保安,贴补家里的生活。今年的春节是常凯第一次在外地过年,没有吃上父母包的团圆饺子,少了亲人的笑声,他的心里异常酸楚,但是他知道,为了父亲,为了家庭,他只能选择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