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采访时,笔者发现一种现象,值得深思——每每说起技术改造,很多采访对象多会强调企业又投入巨资,购买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尖设备。
当然,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出口、降低成本、节约能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或确保劳保安全,往往对现有设施、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更新改造。
实践也一再证明,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等特点,而且不需要再铺新摊子,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技术改造,花小钱发挥大效应。但这并不意味着,设备投入越多越好。
按照经济学中的生产与成本理论,有一个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决定着企业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所谓生产要素最佳组合,也称生产者的均衡,是指在既定的产量目标下,使成本最小或在既定成本条件下使产量最大时,资本和劳动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那么,咋样的搭配,才是最佳组合?让笔者举例,咱们一起算笔账:近年来,物流快递行业发展风生水起,为提高效率实行包裹分拣自动化,引进自动分拣机代替工人分拣包裹,也就是多用资本而少用劳动。假设某快递公司引进一台自动分拣机,只需一人管理,每日可以处理10万件包裹;而如果用人工分拣,处理10万件包裹需要50个工人。
无疑,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实现了技术效率。但之于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率,则还涉及到价格问题。由于处理10万件包裹,无论用什么方法,收益是相同的,但成本如何则取决于机器与人工的价格。假设一台分拣机为400万元,使用寿命10年,每年折旧为40万元,再假设利率为每年10%,每年利息为40万元,再加分拣机每年维修费与人工费用5 万元。如此可知,使用分拣机的成本为85万元。假设每个工人工资1.4万元,50个工人共70万元,使用人工分拣成本为70万元。
显而易见,使用自动分拣机实现了技术效率,但没有实现经济效率;而使用人工分拣既实现了技术效率,又实现了经济效率。也只有后者,才实现了资源配置效率。当然,如果从社会角度看问题,使用哪种方法还要考虑每种方法对技术进步或就业等问题的影响。
不仅如此,技术改造还应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毕竟,任何一项关键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是永远都买不来的,唯有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对此,我国不少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实践,也充分佐证了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凡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出口订单不减反而逆势上扬;相反,一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出口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
从我市去年外贸运行情况看,毛皮制品等主要商品出口下滑,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玻璃制品和机械制造出口增幅较大,特别是机电产品前11个月出口13437万美元,增长4.2%,增幅高于全市整体水平。
由此可见,技术改造绝不是简单的“多上设备少上人”。莫说诚哉斯言,事实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