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迈出文化旅游强镇新步伐
悟空的女儿叫慈禧,“乱了套”的作文谁之过
如何管住“就买贵的,不选对的”
“大部制”与“小政府”方向一致
世相漫话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3年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迈出文化旅游强镇新步伐
——沁阳市山王庄镇新春采访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田建明 本报通讯员 王凌雁

  这里是殷商时王畿之地、魏晋时“竹林七贤”宴游讲学的场所;这里是“商隐故里、乐圣之乡”,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祖籍地雍店遗址在此发现,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朱载堉创作的曲子依然在此传唱;这里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万南“高抬火轿”在这里久演不衰,黑陶销量年年攀升……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沁阳市山王庄镇采风,感受到了这座千年古镇借助自身的文化底蕴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旅游强镇迈出的坚实步伐。

  2月26日,在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黑陶厂,制陶人正在旋转的木轮上抿泥,为黑陶缸塑型,而他的另外一位同事在旁边甩着膀子扳泥,不远处,做好的泥坯整齐排放,等待晾干入窑。

  据悉,盆窑村制陶已有1000多年历史,最著名的就是“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视如铜、敲如磬”的黑陶。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关注以及镇政府对黑陶产业的开发推广,盆窑黑陶的规模与影响越来越大,销量不断攀升。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小宝告诉记者,作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村在传统黑陶工艺的制作上不断创新,造型上加入了优秀的文化元素,市场销路好,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该镇新店村李商隐文化广场,不仅是村民的集体娱乐场所,还是教育下一代爱国爱家的教育场所。广场四周的墙上,展示着万南村“高抬火轿”、山王庄村“火龙灯”等宣传图片,在村委会二楼李商隐艺术成就展览室里,附近的孩子们聚集在这里观看关于李商隐的生平连环画。文化广场的建立和展览室的开放,让“商隐故里、乐圣之乡”的文化品牌在当地深入人心。

  2月23日晚,万南村汤帝庙,唢呐高奏,笙箫传扬,8位踩着高跷、身强力壮的村民,抬起一顶硕大花轿,花轿里喷出一缕缕火龙,场面甚为壮观,前来观看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把火轿围得水泄不通。据传,万南村“高抬火轿”始于唐宋年间,到了明代,朱载堉对这种民间艺术加以改进,完善了高跷和喷火元素,继而演变成万南村在喜庆日子的庆祝方式流传下来,成为祖传绝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该镇政府已经争取上级资金30万元,在万南村建成了“高抬火轿”训练基地,为传承“高抬火轿”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山王庄镇党委书记陈二联介绍,近年来,该镇转变招商理念,充分发掘当地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文化招商活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名镇,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山王庄镇盆窑村黑陶厂的工人春节期间加班加点手工制作黑陶。 本报记者 田建明 摄

  揉合了土的浑厚和火的热烈之后,黑陶散发出独特的神韵。 本报记者 田建明 摄

  盆窑村琳琅满目的黑陶产品吸引外地顾客纷至沓来。

  本报记者 田建明 摄

  新店村李商隐艺术成就展览室一瞥。

  本报记者 田建明 摄

  万南村民间艺人在本村汤帝庙表演“高抬火轿”闹元宵。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山王庄村民间艺人表演的“火龙灯”。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