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因患脑溢血卧病在床近10年,前阵子他病情加重住院抢救,花了6万块钱,医保给俺报销了4万多;闺女上学,政府给了3000元救助金。” 2月15日,覃怀办事处居民王新霞对记者说:“我是真真感受到政府对咱们困难群众的好。”
像王新霞一家一样享受多重社会“保障”的家庭,在我市还有很多。
“在推进沁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追求,把民生改善作为衡量发展质量的终极指标。”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说。
近些年,我市实现了村村有体育设施、解决了农村安全饮水;实现了以城乡低保、城乡医保、养老保险等为主的保障体系的全覆盖,通过综合“医改”,群众就医费用平均下降20%。
我市逐年提高困难群体的救助标准,还建立了白血病、尿毒症等特困群众每月300元定期救助制度……每年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让群众就近就业、就地致富。”市委副书记毛文明说。
几年来,我市新上超亿元项目72个,完成投资156.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92家,仅纳税超千万的企业三年间增加了13家,达到21家。2012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3.3亿元,逆境中实现6.1%的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3亿元,增长12.1%。
星罗棋布的工业企业和商贸、物流、服务业等成了城乡居民就业的广阔平台。目前,我市16.4万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201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25元,均创历史新高。
“民生工作,我们舍得投入、绝不欠账,即使是在去年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也一分不拖。”魏新洪坚定地说。
从去年第四季度起,我市将高龄补贴的发放范围从95岁扩大到80岁以上,这意味着在此事项上我市每年要多支出400多万元。
(转自《河南日报》2013年2月22日头版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