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结束时,我翻看了孩子写的《阅读记录》,在一则“读后感受”中,她结合着阅读内容说自己在生活中学会了扫地、整理房间等家务,她说她做这些事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家长的表扬。
读完之后,心里的触动比较大。
是不是因为社会和周围人群的沾染,我们的孩子才变得浮躁?才把关注点从事件本身上转移开,而一味看重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赞美声?
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这些看起来有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剥去它的表象,它最终指向的根源性问题叫做:价值观。
价值观不是抽象的存在。正如,我们让孩子念三字经、学唐诗宋词、弹琴跳舞、学奥数等这都不是为了在人前表演借以显摆,获得炫耀的资本一样,我们让孩子从三字经中接受初步的道德教育,从唐诗宋词中感知自然之美和情感之丰富,从弹琴跳舞中熏陶节奏和韵律,从奥数中拓展思维,这才是事物本身的价值之所在,也是我们做这些事的真正目的。
价值观直接映射在行为上。如果我们用“他还小,还是个孩子”来为他们的不敬尊长、自私自利、不守公德等言行开脱,甚至把错误言行当做是“人小鬼大”的智慧四处宣扬,长此以往,孩子的价值观必然出现偏差,这将会把孩子引向人生的歧途。
我们要教给他们去探究事件本身的意义,而不是把别人的反应作为评判事件的标准,当做做事的目的。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孩子,你做了一件事,重要的是你从中获得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让妈妈表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