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张俊杰
“在外地打工虽然工资高,但大城市的消费也高,而且过年回家很不方便。在家乡工作不仅有钱挣,还能照顾父母,多年来学的技术和知识也能为家乡发展多作贡献。”日前,在武陟县体育场举办的招聘会上,大学毕业生刘艳如是说。
往年,春节一过当地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找工作;今年,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武陟人都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孔雀”不再东南飞了。
近两年,该县的招商引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去年,该县引进企业130多家,开工建设500万元以上项目260多个,其中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92个;总投资163.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5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总投资67.8亿元。这些项目为该县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而这些大项目、大企业的开工建设,也使该县出现了“用工难”现象。对此,该县在定期举办招聘会的同时,还制订了储备人才的长远计划。“近年来,我们长期开展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介绍工作,现在又与中国移动等通信部门合作,建立了用工信息平台,以缓解用工难的问题。”武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建伟说。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为招到优秀的工人,许多企业也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很多企业的招聘条件很“诱人”,不仅落实了国家的各项福利待遇,很多企业还提供免费食宿。记者注意到,来自浙江的一家企业开出的福利待遇是:第一个月试用期工资1600元,从第二个月开始工资稳定在每月3000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家乡企业为普通职工开出的最高工资也达到了3000元左右。可以说,在当前的人才争夺战中,家乡企业的招聘条件和用工环境已经稍占上风。
“我们公司已经连续9年参加这里的招聘会了。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提高工人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江河纸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杨二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