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邵明胜
一位普通的吊车司机在平凡又辛苦的工作岗位上义无反顾地坚守了23年。23年里,他见证了温县电网的飞速发展,用真情和汗水默默地守护着万家灯火。他,就是温县供电公司吊车司机、今年59岁的黄升高。
“虽然辛苦,但我觉得值”
2011年7月30日傍晚,一场大风夹杂着冰雹袭击了温县大地,重灾区黄庄乡境内多条线路被毁,12个村庄、3万多户居民陷入黑暗之中。
接到抢修命令后,黄升高驾驶吊车迅速赶赴施工现场,只见碗口粗的树木被连根拔出,线路、电杆七倒八歪,再加上道路泥泞,给抢修带来了很大难度。
电杆要靠吊车一一扶正后,电线才能连接架起。能否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抢修任务,恢复供电,黄升高很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可是,地面作业条件不利于吊车操作,考虑到安全问题,现场抢修负责人决定不用吊车,改用人力。
“这样会延误抢修时间的,还是让我试试吧。”黄升高一边焦急地向领导请缨,一边弯腰卷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第一根电杆前查看地形。 “老黄,当心啊!”施工人员都为他捏着一把汗。
第一根电杆终于立起来了,第二根电杆也立起来了,5个小时后,几十根电杆全部安装到位。
当万家灯火重新亮起来时,浑身泥水、劳累一夜的他笑着鼓励大家:“让老百姓用好电是咱们的职责,辛苦一点也值得。”
对于老黄来说,这样的抢修任务是再也平常不过了;23年来参加过多少次这样的抢险任务,连他自己也数不清。
“国家工程,咱耽搁不起”
1988年,黄升高从部队消防车司机的岗位上转业,被分配到温县供电公司当了一名吊车司机,从此便与电网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从上世纪90年代农村电网改造,到2003年开始实施的户户通电工程、井井通电工程,一直到现在的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他都在忘我地工作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温县穿黄越滩,需要迁移改造的电力线路有20多条。2010年7月,该县有关部门要求温县供电公司务必在半个月内完成线路搬迁任务。
当时正值三伏天,天气酷热,人站在树荫下都感觉热得受不了,黄升高硬是顶着太阳,一干就是一天。有一天,他一口气吊立了60多根电杆,实在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就往脸上、头上浇瓶凉水降温。由于长时间经受太阳的暴晒,再加上过度劳累,他从吊车上下来后就倒在了地上,在场的同事急忙用车把他送到了医院。第二天,他感觉稍好一些,就又回到工地继续工作。领导劝他多休息几天,他却轻松地说:“没啥,就是中了一点儿暑,这可是国家的大工程,咱耽误不起啊。”
温县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主任张保社为黄升高算了一笔账:23年间,老黄亲手吊立的电杆至少在13000根以上,吊装变压器2000余台。该公司农网办主任王龙说:“全县13个变电站、1337个配电台区、246个行政村的农网施工现场,都留下了老黄无数个脚印。”
“除了老黄,这活儿没人敢接”
在温县开吊车这个行当里,老黄被公认为技术一流。他在部队待了13年,开了11年的消防车,当了9年的班长,培养了5批消防车司机;在温县供电公司工作23年里,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
2012年8月12日,在岳村乡方头村电网升级改造施工现场,一根高15米的水泥电杆需要拔出移位。这根电杆与居民房檐之间只有五六厘米的距离,电杆外侧还紧挨着通信电缆线。
重达800公斤的水泥电杆吊在空中,既不能碰到房檐,又不能碰到电缆线,施工难度相当大。负责施工的城关供电所从社会上雇来两辆吊车,司机到现场看了以后,都是摇摇头走了。
正在其他工地干活的黄升高接到求助电话后二话没说就赶来了。老黄围着电杆仔细观察一番,然后叫人把吊车缆绳套在他指定的位置上。工作开始后,只见电杆被慢慢拔出地面,在轻微抖动几下后,被稳稳地放到了地面上。
围观的群众发出一片叫好声。有一个曾经开过吊车的人走到黄升高跟前说:“干这活儿,除了你老黄,别人不敢接。”
“人要讲良心,要对得起企业”
“技术好,人品更好,对企业忠诚。”温县供电公司的职工一提起老黄,人人打心眼儿里佩服。
有一个私企老板看中了老黄的人品和技术,想出高薪聘请他。老黄却说:“不中,公司里农网改造正忙呢。”老黄的一个朋友想让他提前退休,拉他合伙干吊车生意,条件是对方出资买吊车,他只负责开,挣的钱平分,但也被老黄婉言拒绝了。
其实,老黄家里并不富裕,一家四口就他一个人拿工资。前几年儿子在家没事干,贷款买了一辆出租车,就想让老黄早点退休一起干,但他总是以单位忙为借口推脱。由于人手不够,无奈之下,他的儿子流着泪赔钱把车卖了。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老黄却说:“做人要讲良心,不能光往钱眼儿里钻,单位待我不薄,只有踏踏实实工作,才能对得起领导和同事,这样我心里才能安稳。”
迎着朝霞,伴着落日,黄升高驾驶着心爱的吊车行驶在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路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