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我市小麦生产实现“十连增”之后,如何继续发挥优势,确保今年小麦丰产丰收?昨日,记者就如何抓好当前麦田管理,采访了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农业研究员段新国。
“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全市农业部门和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小麦长势整体较好。”段新国说,“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小麦一类苗204.66万亩,占76.45%,比去年增加30.67个百分点;二类苗54.39万亩,占20.32%,比去年减少18.11个百分点;三类苗8.65万亩,占3.23%,比去年减少12.32个百分点。一类苗面积较上年大幅增加,二、三类苗面积较上年明显减少。”
“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我市麦田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段新国说,“一是去年麦播以来,气象干旱,降水偏少,全市麦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二是去年入冬早,小麦越冬期提前,积温不足,部分麦田分蘖较少,长势偏弱;三是少数地块小麦脱肥发黄,苗质瘦弱,抗寒能力差,局部麦田有冻害发生。”
段新国说,小麦生育期将近8个月时间,前4个月是为产量打基础的阶段,而后4个月才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麦返青起身期、拔节期,是争穗数、争穗大的关键时期。进入春季,随着气温快速回升,小麦根、茎、蘖快速生长发育,这一时期是决定成穗多少和大小的重要时期,任何一项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都将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今春麦田存在的实际问题,段新国建议,今年小麦春季管理应按照“因地制宜、应变管理、先弱后强、促控结合”的原则,先管二类、三类麦田,后管一类麦田和旺苗。对于旱情严重麦田,要抓紧时间浇水。对于晚播麦田、长势偏弱、脱肥发黄和遭遇冻害麦田,要抓紧时间追肥,一般亩施尿素10~15公斤或硝酸磷肥18公斤左右,以保冬蘖、增春蘖,增加亩穗数;对正常生长的壮苗麦田,返青期暂不施肥浇水,到起身拔节期再追肥浇水,一般亩施尿素10~15公斤或配施适量的复合肥,以减少春生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对有旺长势头的群体偏大麦田,到拔节中后期(3月中下旬)追肥,一般亩施尿素6公斤左右,以加速两极分化,减少营养消耗,促进穗大粒多。对群体过大麦田,在返青至起身期喷施天达2116壮苗灵、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控制基部节间快速生长,防止倒伏。对于无浇水条件的旱地,要利用降水趁墒一次追足肥料,一般亩施尿素10~15公斤或硝酸磷肥15~20公斤。追肥要采用隔行沟施、穴施,覆土盖严,或采用耧耩,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追肥时要注意土壤墒情,墒不足时要结合浇水进行。
随着气温回升,病虫草害也将进入盛期。对此,段新国建议大力推广“分期治理、混合施药”技术,兼治多种病虫。对小麦纹枯病,要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这一关键时期,每亩用1%多抗霉素10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35克,兑水25~30公斤喷洒小麦茎基部喷雾,每隔7~10天施一次药,连喷2~3次,白粉病和锈病可参考上述药剂防治。对小麦蚜虫,每亩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兑水25~30公斤喷雾。对小麦红蜘蛛,每亩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30毫升,也可用15%哒螨灵乳油25~30毫升,兑水25~30公斤喷雾。对小麦吸浆虫,要抓住抽穗期(4月10日~15日)与扬花期(5月上旬)这两个关键时期,每亩用天达有机硅10毫升结合40%毒死蜱乳油30~40毫升,兑水25~30公斤喷雾。对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虫为害较重的麦田,用50%辛硫磷乳油500~800倍液灌根。
段新国说,目前,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正是春季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期,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要因地制宜,科学用药。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应强化返青后的化学除草工作。
段新国强调,根据历年小麦生产经验,3月中下旬至4月初常会出现程度较强的寒流天气,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采取浇水、喷施防冻剂如天达2116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而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最大限度降低冻害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