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卿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前天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很多中小学生开学第一日就收到了一份“减负大礼”。从这个学期开始,各地中小学都开始落实减负措施:北京市小学将统一取消期中考试、厦门则取消了中小学早读、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中国之声的记者在新学期走访厦门多家中小学校时,发现不少初中老师已经开始减少作业量,尽量让学生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作业,学生特别欢迎。据了解,厦门的最严减负令主要包括“三减”和“三增”,严控学生在校时间、取消中小学早读,减少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和难度,同时增加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休息时间,增加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8个小时的睡眠。
北京市教委为改变课业压力大的局面,对考试次数作了要求和限制,考完试也不许排名。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作业总量,要求三、四年级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一个小时,初中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小学生每天不超过6节课、在校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初中不超过7节课、在校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从本学期开始,北京市小学取消统一的期中考试,每学期将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可在期末组织一次全校或全年级的学科考试。初中只能组织期中、期末2次学科考试。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校舍不允许出租出借给这些补课的培训机构。
对这项新规定,不少学生家长表示欢迎。但也有许多家长认为,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仍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学校给学生减负,无形当中却可能是增加了家长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一些家长担忧,不管是考初中、高中、大学,都是根据成绩来定的,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课堂不够的话就得课外来补。
教育专家也担心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评价怎么来认定,管理部门能够认定说这个学校素质教育做得很好,但中考成绩可能不是很如意,家长能接受吗,教育部门能欣赏吗。不打破当前应试教育下的题海战术模式,政府想为孩子们“减负”的美好初衷仍难实现。
为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却仍然挡不住孩子们的书包不断变沉,尽管减负的命令一道又一道,减负的措施一条又一条,但是,“起跑线”上的竞争依旧越来越激烈。
正如家长所说,谁不愿意让孩子多一些休息、玩耍的时间,但是,减负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更需要共同思考:学校的负担减了,课外的负担却重了,压力和矛盾并存。
各地教育部门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但是也更需要社会各方的理解支持,完善考试制度、打破唯分数论,将孩子从作业和考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减负不再“隔靴搔痒”,仍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