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崔红玲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1962年4月17日,雷锋在日记上写下这么一句话。
半个世纪之后,在太行山下的博爱县,76名电力青年组建起一支“红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走街进巷送关爱,田间地头送温暖,用实际行动把雷锋精神传承到底。
为困难农户解忧
雷锋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红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每一名成员都记着这句话,并将这种精神渗透到举手投足之间。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电业局的‘红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012年9月17日,博爱县金城乡西张茹村的王喜莲望着刚刚收回家的30多袋玉米,又看看累得满头大汗的志愿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与王喜莲一样,当日,在该县磨头、孝敬等乡镇,志愿者的帮扶亦如甘露,滋润着农户的心田。
博爱县是农业大县,为确保农作物颗粒归仓,“红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兵分10路,分片包干,着力做好4件事:巡查保电,对供电区线路、设备进行拉网式巡查维护,重点区域安排人员轮流值守,确保安全可靠供电;宣传护电,广泛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发放图文并茂的《国家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安全用电常识宣传资料等,讲解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提供节电指导;对无资金、无劳力、无农机的农户进行摸底,与其结成帮扶对子,及时帮其秋收秋种;发挥特长,帮助农户对脱粒机、粉碎机等农用机械设备进行检修。
一场农事下来,志愿者晒黑了、累瘦了,有的人手上还磨出了茧子,可当笔者问他们,今后是否还会到田间地头进行帮扶时,他们毫不犹豫地说:“农户啥时候有需要,我们就啥时候到!”
为特殊群体暖心
雷锋曾问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红叶”青年志愿者将这“三问”装在心坎上,然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了这“三问”一个温暖的答案。
2013年2月4日,“红叶”青年志愿者走进孝敬镇双庙村留守儿童武漾晨、武包包的家,在给他们送上新年礼物的同时,通过做游戏、讲故事、传授电力安全知识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亲情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
2012年7月11日,“红叶”青年志愿者走进月山镇西庄村72岁孤寡老人毕启生的家,为其清扫庭院卫生、压水,并自掏腰包为老人更换了室内老化线路、存在安全隐患的插座和坏掉的节能灯,让老人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就在毕启生频竖大拇指的同时,西金城村的吴小芬、西庄村的王国富、北关村的张和平等老人均因他们的服务而备感温暖。
多年来,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孤寡户、五保户、贫困户、空巢户、贫困儿童等特殊群体身上,定期上门服务,在指导他们安全用电、科学节电的同时,为他们更换老化线路、维修插座、更换灯泡,并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割麦种谷、撒肥排灌;走进深山小学,为贫困儿童送去书包、练习本、课外读物……
这些举动,不大,甚至有点微不足道,可那些被温暖的人,却深知其中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