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顾卫林 王艳芳
2008年5月,毕业于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王玉春当上了武陟县三阳乡丰顺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之后他凭着辛勤的劳动、过人的胆识和坚韧的毅力创办起一个种养殖基地,多次被评为武陟县优秀大学生村干部,2011年被焦作市委组织部、市人才交流中心等单位授予焦作市大中专毕业生“创业之星”称号。
到村任职后,王玉春把带领村民致富作为自己新官上任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干点啥呢?他先后到焦作周边地区的温室大棚、孟州市东田丈村半地下式温室大棚、博爱县孝敬乡和新区苏家作乡的蔬菜基地进行了详细调研,发现蔬菜种植是一条投入少、门槛低、见效快、效益好的致富捷径。经过走访他还发现,村里好多家户都养鸡,用鸡粪做肥既能解决蔬菜基地对有机肥的需求,又绿色环保。于是,他决定创建绿色种养殖基地,发展种养殖业,示范带动群众创业致富。
万事开头难,项目用地是第一个难题。因为是搞规模化种养殖,需要60亩连成片的大块地,要占用10多户群众的责任田。在村两委会的帮助下,王玉春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以土地流转方式成功解决了用地难题。紧接着就是启动资金难筹。王玉春粗略估算了一下,启动资金需要60万元。他一边向银行申请贷款,一边向亲戚朋友借,最终筹集到了50多万元。
2009年10月,绿色种养殖基地初步建成,分为蔬菜区、瓜果区和养殖区,蔬菜区主要种植西葫芦、西红柿、洋白菜、白花菜、西兰花等;瓜果区主要种植当地特色软面甜瓜;饲养区主要饲养三黄蛋鸡。在技术上,王玉春就近到博爱的蔬菜基地取经学习,还多次聘请技术员前来指导。为支持村官创业,该县县、乡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水利部门免费为蔬菜种植基地打了一眼深水井,解决了浇水难题。
然而,命运好像故意在考验这个不服输的年轻人。2009年初冬的一个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把刚建好的8座蔬菜大棚和2座鸡舍吹得七零八落。看着千疮百孔的蔬菜大棚、鸡舍,看着棚内变蔫儿的黄瓜、苦瓜秧和瑟瑟发抖的鸡子,王玉春欲哭无泪。当天晚上,王玉春和他的家人彻夜未眠,不顾初冬的寒冷,对蔬菜大棚和鸡舍进行加固,修补破损的薄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
苦尽甘来。在王玉春的精心管理下,种养殖基地运行很快步入正轨,一车车蔬菜和鸡蛋被运往各地。2011年蛋鸡饲养行情空前向好,当年实现利润30多万元。去年以来,王玉春不断扩大蛋鸡饲养规模,新建鸡舍2座、仓库1个,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存栏增至30000只,日产蛋1250公斤,年可创收50多万元。
王玉春在自己创业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责任和初衷,他的种养殖基地不仅带动40多名劳动力就业,他还先后帮助20余户大棚种植户调整种植反季节蔬菜。如今,创业有成的王玉春正盘算着借党的十八大东风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成立蔬菜种植、蛋鸡饲养合作社,准备大干一场,带领周边的蔬菜种植户和蛋鸡饲养户抱团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
王玉春正在鸡舍里收鸡蛋。 董柏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