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天然
今天的沁阳工业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集聚区建设更加齐备完善,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拉宽,传统产业不断上档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该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四,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市。
从曾经的县域经济“十八罗汉”之一,到跌出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再到今天的全省第四,沁阳选择的正是一条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去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3.8亿元,增长17.8%;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18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18家。
“沁阳靠工业起家、工业当家,沁阳的优势在工业、潜力在工业。我们下决心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化主导不动摇,持续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说起工业的发展,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的话语掷地有声。
产业发展平台更加完善
把城北30平方公里的荒坡地变成产业集聚区,并以此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转型提升的突破口,让产业集聚起来,实现更好的集约发展。去年,沁北、沁南两大园区合并方案成功获批,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成立,规划面积达23.8平方公里,形成了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光电信息、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构建了“一区两园、北大南高”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同时,该市集聚区承载能力实现新提升。去年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8个,累计完成投资20.4亿元。新建6条道路34.7公里,沁济煤层气管道、晋煤集团煤层气加气站及燃气管网、22万伏输变电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工程先后建成,第三污水处理厂、第二垃圾处理场、铁路专用线、沁北园区至城区快速通道、沁北园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加速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目前,集聚区在建项目160个,总投资748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总数由452家发展到500余家,从业人员由4.3万人增至5.2万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4亿元,增长27%;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502亿元,增长21.6%;实现税收4.5亿元。
主导产业集群日益壮大
主导产业是工业发展的龙头。在众多工业项目中,沁阳依托多年的工业基础优势,大力整合周边地区资源,现已形成了七大主导产业。在这些产业的支撑下,沁阳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去年,新能源产业实施太阳能电池用晶体硅材料加工及电池组件、硅材料工业园、风电机舱罩等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总投资61.2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8.15亿元。华电集团投资20亿元的250兆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利用、纳克公司投资7.5亿元的5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思可达公司投资6500万元的5.9兆瓦金太阳示范工程等前期项目正在积极跟进。
去年,现代化工产业实施晋煤天庆煤化工、高性能增塑剂、氯化石蜡等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总投资49.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5亿元。
光电信息产业实施LED照明灯管和灯条、LED导线支架、LED背光源等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总投资9.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8亿元。
随着超威三期建成投产,该市电动车动力电池年产量新增1100万只,总产量达2800万只,塑壳产量增加一倍,达1300万只,超威公司纳税突破1亿元,同时开工建设了超威四期、隔板纸等项目。
铝及铝深加工产业实施高档铝型材、幕墙门窗等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总投资24.8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65亿元。
造纸装备及造纸产业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6个,总投资15.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7.9亿元。崇义轻工高速卫生纸机、黄炉轧辊重型数控车床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景瑞纸业高档生活用纸原纸及精装成品纸、华怡纸业高档卫生纸等16个项目正在建设。去年,该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造纸装备制造基地”。
复合材料产业实施阻燃装饰板及防火板专用芯纸、PE防腐管道等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14.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6.3亿元。省玻璃钢及耐腐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加紧筹建。今年10月,第五届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将在该市召开。
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去年,沁阳成功组建了中科院老专家技术中心沁阳工作站和成果转化基地,玻璃钢复合材料特色基地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获批组建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服务平台日趋完善。
仅去年,该市就申报国家专利238件,河南省防火装饰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动车胶体蓄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铸铁烘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2家,省著名商标12件,3家企业入选省“百高”企业,8家企业入选省工业行业强企,4项新技术、新产品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去年,该市新增双屿公司、睿为视讯、清泉实业、华宝公司和崇义轻工5家焦作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硅宝公司、昊达公司、鼎昌公司、聚珍酒厂、聚能压力容器、红枫林公司等21家焦作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天鹅型材”商标有望成为该市首个全国驰名商标,新型聚光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增补国内空白。
三化协调发展越发稳定
工业项目多了,群众就业渠道广了,如今沁阳16.4万名农村劳动力走出家门,就地变身产业工人。
工业增强了,财力丰厚了,就有实力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事,沁阳每年用于民生的支出都在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
工业强市需要靓丽新城来匹配。沁阳实施产业集聚区、沁阳新区、新型农村社区和神农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四区”联动,以城镇化为引领,推动产区互动、产城融合。
投资20亿元建设“八路一园一中心”工程,启动新区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功能,建成文化艺术场馆,建设体育中心。如今,城市靓了,前来投资兴业的客商多了。
同时,沁阳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沁南、沁北两个工业园区附近先期投入6.6亿元,启动建设袁屯新村等11个新型农村社区,可节地10872亩。靠新型城镇化引领,为工业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化协调发展生态圈越来越成熟,沁阳的新型工业化也从这里攒足了发展后劲。
眼下,全力建设富裕沁阳、文化沁阳、美丽沁阳、和谐沁阳的战鼓已经擂响,工业转型正迅猛向前,沁阳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舞台上已经找准曲调,演绎着激昂的“沁阳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