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焦作3月4日专电(记者郝峰磊)在一般老百姓眼里,政府就是权力的化身。从专业角度看,权力有多种,而基础是财权,要做事必须要花钱,恰如古人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又如西方预算决定政府行为边界,可见财权之重要。
上个世纪末,中部省份河南的一座小城里,一帮对公共财政充满憧憬的财政人开始了悄声无息的尝试:用制度给财权造一个笼子。
一场前无先例的财权变革大戏在焦作展开大幕。
“晒权”:不让雾霾遮望眼
2013年2月18日,焦作地方两会召开,与满眼雾霾的天气相比,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心情却是极为明朗的。
在步入会议中心之时,财政部门专门为会议制作的专题片正通过大屏幕向代表、委员公开道路大修、农机补贴等民生实事,动态放映。
“教育支出1.08亿元,社保医疗支出1.96亿元,城市建设支出1.98亿元……”,伴着音乐和动漫,会议大屏幕上详细解读政府财政预算为百姓花了多少钱、办了哪些事。
但曾几何时,一些地方的群众感到政府远了,隔膜多了,看不清楚了。
只要涉及政府权力公开,一些权力部门要么犹如羞答答的玫瑰,要么就如临大敌,拒人于千里之外。即使公开的东西,也让人如雾里看花,不知所以然。
一个看不清的“影子政府”,会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吗?
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就是要老百姓看见政府是如何运作的。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就是要让政府权力运行公开化。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蒋洪教授是个特别认真的人。2009年11月,他的团队对焦作政府财政进行了113项工作测试,《2010年财政透明度报告》评估“焦作是中国财政最为公开透明的地方政府”。
深圳市民吴君亮2008年曾向十多个中央部委和十几个城市提出查阅政府预算申请,均以失败告终。
阳光卫视的记者和吴君亮发现,焦作市委、市政府在“亮晒”上也很认真,公开晒领导工资,市民可查询政府财务账单。
就在别的地方还在为政府预算是否是“国家机密”争论时,还在为“三公消费”公布犹豫时,焦作市已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府财政公开,预算公众参与。
2012年11月,市财政局办公室接到预警通知,当年业务招待费不能再支了,因为预算指标快用完了。发出通知的是政府会计中心第四会计站,这个机构曾是市财政局一个下属机构。
各单位“三公消费”的支出上限,每季度设置预期警戒线,当达到或超过这个警戒线,就会受到警示甚至限制。
这相当于交通岗的红黄绿灯,需要停车刹车时,会有黄灯、红灯亮起。
这只是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个缩影。2010年以来,焦作市纪委、市审计局、市财政局联合开展的公务支出预警管理很有效果,全市“三公”经费总额连续三年零增长,2013年要在零增长的前提下再节约15%以上。
“集权”:不让钱体外循环
实行全口径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小政府推进大服务,首先需要财权事权的相对集中。
在焦作,财权集中在地方政府手中,它是在人大监督下为老百姓办事情相匹配的物质基础。
取消预算外收入,全部作为非税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预算内、预算外一个口子管理。
取消单位原分散采购,所有货物、服务由政府实行统一采购。
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各单位会计人员统一委派管理。
国库单一账户,取消各单位银行账户,一个口子支出。
土地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作为政府基金收入集中管理。
政府债务纳入统一管理,编制政府债务预算。
……
乱收费、乱摊派严重,经济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甚至各单位有多少钱,有多少小金库。这是1998年前后的事情。
历时十多年,焦作市委、市政府逐步收回了各单位的财权。2002的CCTV-2新闻调查“财权的变革”曾真实再现这一历程。从部门权力到政府权力,政府真正地拥有了政府财政财务控制权。
颗粒归仓,拣起的麦穗也是粮。焦作政府财政将集中起来的有限财力,更多地用到民生支出和务实之举上。
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间,焦作政府财政改善民生投入累计达到340.5亿元,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4.7%。去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提高到71.6%。
焦作是率先实现农业税减免和种粮直补的城市,目前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全国领先。
“制衡”:汲取财权正能量
在西方经济学中,“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往往是最坏的结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过度集中的权力往往会导致难以预想的问题。
2009年,焦作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十个百分之百实施意见,其中财政项目要“二审”,即评审加复审。
也就是说,焦作市所有政府性的投资项目,政府财政部门评审意见出来后,这还不算数,还要由监督机构和社会中介部门再审一下,看看你评审结论怎么样。
权力监督的方式有很多,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那么财权监督从何做起?
焦作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分别从法律监督等方面对财权进行监督和制约,推进岗位权力风险防控,让财政资金和财政队伍实现了“两个安全”。
决策、执行、监督需要分权制衡。焦作将这一思想移植到财权内部管理之中,就是从预算这个核心入手,进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绩效管理的制度设计和认真施行。
预算,这是权力管控的法宝。打个形象的比喻,财政是“钱袋子”,预算就是拴紧钱袋子的那根“绳子”,拉紧这根绳子,管好这个袋子。
2007年,焦作市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的“四权分离”权力制衡机制,成立全国第一家财政预算编制局和财政预算执行局,结合原有的财税监督局和绩效评价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内部制衡监督体系。
新理财首席记者曾在焦作实地调研4个月,他对焦作“预算治权”的认识不仅停留在此。
焦作在中国政府预算运行的链条中,增加了几大环节,分别为信息公开、社会听证(百姓听证)、专家论证、人大初审,这等于将以往的“政府内部分钱”变为“公共分钱”。
他认为,这形成了预算民主和财政民主的雏形。在这一环节中,党和政府的财政决策权并没有被弱化,反而得以强化。民主也有,集中也有,依法也有,总体上依然是集中下的民主与法制。这种模式具备相当独特的中国价值。
权力制约,制衡协调,这种正和博弈,增加的是正能量。
“治权”:让权力为民做主
权力的规范化,是让权力为民做主,就是让权力为民办事。
从2007年起,焦作市民每年都可以向自己关心的“十项重点民生项目”投票选择,市政府常务会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市民可以申请旁听市人大会议议题,焦作“小李飞刀”来到市会议中心二楼第一讨论室旁听人大代表讨论。
“小李飞刀”讲述了他的经历。从前,觉得人大会议非常神秘,对人大常委会如何工作也不甚了解。今天才知道,原来代表们所审议的每一个条款都有充分的论证,完全不是流于形式。更没想到,讨论也是如此激烈。一位代表甚至说:“我在城建部门工作多年,城市更大的遗憾和失误是领导造成的。城市规划一是要有前瞻性;二是要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不能得过且过;三是要民主。”
焦作市公交系统财政项目听证会同样精彩。对于2000万元的预算,参加听证会的百姓并无异议,他们唯独把矛头指向了“数字化”。
“焦作的公交现在还不完善,不少地方还没有做到出门就有公交站,现在就搞数字化太早了吧。”
“在现有车辆上安装GPS,属于锦上添花,还不如用于购置车辆,这样更能发挥这笔钱的效用。”
听证会的结果,最终把安装GPS的这500万元预算砍到了100万元。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就焦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专门研究。以城乡居民对于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为例,90%的城市居民认为自己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了明显改善,93%的农村居民认为有所改善。
流连于世界地质公园中国云台山熙攘游客之中,记者观察河南焦作这座小城的地方政府财政改革,更感到其低调的作为与业界的众口皆碑,形成院内开花院外香的有趣现象。
从“治权”到“权治”,实在是“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法家大师韩非子的“势治、法治与吏治”之说更可镜鉴。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拭目以待,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影像,焦作政府财政改革的小气候春暖花开。
2012年“菜篮子”工程财政资金专家论证社会听证会现场。 云 涛 摄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