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他们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八九十岁,最小的也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们面对的是一群不同的患者,多数人都属于多脏腑病变;他们要解决许多特殊的问题,不仅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还要随时了解家属的感受。但是,多年来,他们却用精湛的业务、严格的管理、周到的服务,延续了众多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信赖。他们,就是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的医护团队。
特殊的病情需要特殊关照
春节过后,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主任医师耿直对病房患者的年龄进行了一个初步统计:年龄在80岁以上的患者占到总数的90%以上,年龄在90岁以上的患者占到10%,最年轻的一位患者也已经68岁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不了解这一组统计数据的意义,但是对于耿直来说,却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年龄越大的患者,他们发生多脏腑病变的可能性越大,老年病科的医生在诊断时就应该更细致一些,考虑的问题就应该更多一些。也正因为她这种针对老年人“再看看、再问问、再想想”的诊断思路,不知将多少老年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家住我市的李大爷偶感胸部隐痛,过了两天以后才想着到市人民医院找耿直看一下。耿直接诊后经过检查,虽然没有发现患者的症状有什么大碍,但是凭借多年的经验,她斟酌再三,还是坚持劝说患者作了一个CT引导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谁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心脏主动脉夹层,这种病一旦发作,死亡率为70%~80%。后来,李大爷专门到北京安贞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回来后,他专程找到耿直说:“北京的医生一定要让我谢谢你,要不是你发现得早,我可能就没命了。”
特殊的病房需要特殊管理
在市人民医院,恐怕没有一个科室像老年病科这样特殊。因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上的分科也越来越细。可是,在老年病科却需要综合素质很高的全科医生,他们不但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还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快速判断出一些老年患者自己也表述不清的症状。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生,在耿直的精心组织和倡导下,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大交班制度,利用各组医生相互交接的时机,将各自分管的重点患者、疑难患者、危重患者等一一进行介绍;建立了全科会诊制度,每周对全科的重点病例和疑难病例进行业务研讨,每位医生各抒己见,最后由科主任进行总结;建立了下午主班医生审看全科患者化验单制度,全面系统地了解所有患者的状况。
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一系列特殊的管理制度,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全科医生的专业水平,也使更多的老年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和快速康复。一次,老年病科收治了一名腹部积水的老年患者,经过各方检查都没有找到病因。最后,就是在全科医生的不断商讨和相互启发下,最终确定为罕见的POEMS综合征,这也是市人民医院建院以来确立的第二例此类病症。
特殊的病人需要特殊护理
说话含糊不清、生活不能自理、智力明显弱化,这些都是许多老年患者共同的特征。面对这样一群老人,如何让他们得到身体上的照顾和心灵上的慰藉,就成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护理团队的重要职责。
有一次,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进了一位八十多岁的癌症患者,由于无法接受身患绝症的事实,这位患者脾气十分暴躁,护士们为他进行护理时,稍不如意就会大声地呵斥,甚至有时候还故意不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为了让这位老人尽快恢复一个健康的心态,在护士长王晓春的带领下,护理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只要有时间,就到病床前为老人讲故事、讲笑话,逗老人开心。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护理,这位老年患者的心情变得开朗了许多。一天,他感慨地对护士说:“闺女,我心里啥都知道,就是管不住自己,让你们这些天受委屈了,谢谢你们。”而像这样的故事,在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每天都在发生着。
不过,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仅需要护士们的微笑,更需要的是严格的内部流程管理。为了提升护理质量,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将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纳入护理工作流程中,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提供面部清洁、进餐、擦浴、头发清洁、足部清洁等服务,并定期组织护士进行业务培训。
多年来,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的医护人员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和爱心,赢得了众多老年患者的赞誉。一位老年患者感慨地说:“是你们,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夕阳的灿烂。”
上图为该科主任耿直(左四)和科室医生正在查房。
实习生 申孟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