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丈夫高位截瘫时,亲人们瞒着她,怕她离开这个家。可令亲人们没想到的是,26年来,她无微不至地照看着丈夫,延续着丈夫的生命——
屈占花,沁园办事处皮庄村人。26年来,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截瘫丈夫赵海生的事迹在十里八村被传为美谈。丈夫赵海生说:“没有妻子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活不到今天。”
1978年,18岁的屈占花经人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大一岁的赵海生。两人一见面,虽没有太多的话语,但都深深被对方吸引着。这年年底,定过婚的赵海生报名参了军,并且一干就是6年。在部队,他学会了开车,入了党。农村的孩子在部队这么有出息,这让在家苦苦等候的屈占花非常欣慰。
1984年底,赵海生退伍回到了家乡。由于有驾驶技术,他顺利到一家乡办企业当起了驾驶员,屈占花则在家里照顾老人。男主外、女主内,农忙时,两人一起下地干活,夫唱妇随,幸福美满。1987年,他们合力盖起了一层红砖房。不久,屈占花又身怀六甲。想着自己就要当爸爸了,赵海生整天高兴得合不拢嘴。
可是,1987年11月20日的一场车祸,把这个幸福的小家庭推向了苦难的深渊。这天,赵海生去山西拉货,连车带人摔进了65米深的大山沟,赵海生被甩出了车外,重重地撞到山石之上,下肢失去了知觉,大小便失禁。
赵海生病情严重不得不转到首都的大医院进行治疗,可此时屈占花已经怀孕七个多月了。赵海生安慰妻子说:“你放心,这次他们开车送我去北京,等治好了病,我买火车票自己就回来了!”
在度日如年的惴惴不安中,屈占花生下了女儿。女儿刚满一百天,屈占花就非要到北京去看望丈夫。亲人们劝她说,孩子还小,等再大些你再过去也不迟。还说,海生的病也没什么,快好了,你就别过去了。
亲人们想着法儿地宽慰屈占花,然而不祥之感却浓浓地笼罩着她的心头。屈占花的心早就飞到了丈夫身边。其实,屈占花的感觉是对的,这时赵海生已经做过了手术,可手术并没有使他重新站立起来,他将终生残疾,要人伺候。亲人们一方面怕屈占花承受不了这样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更害怕年轻的屈占花会离开这个家。
到了北京,面对腰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的丈夫,屈占花一边轻轻地把女儿递给赵海生,一边宽慰他说:“看看孩子长得多乖,你放心,你健康时在外打拼挣钱养活我,现在你有病了,我也一定能养活你的!”短短的几句话说得赵海生泪流满面。
亲人们在北京伺候赵海生好几个月了,谁家没有事呢?屈占花让大家都回去,她带着女儿独自留在北京照顾丈夫。赵海生大小便失禁,经常拉得满床都是;几个月的女儿也是说尿就尿、说拉就拉。屈占花就从市场上买来针线、衣料和棉花,做了几个小褥子。脏了,说拆就拆,说洗就洗,屈占花从不让丈夫睡湿褥子。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做饭了。这时,屈占花总是想办法把赵海生挪到轮椅上固定好,让丈夫抱着女儿,她则腾出手来,下厨做饭。看着那一大一小两个人瞅着自己忙活,再苦,屈占花的心里也是甜的。
转眼赵海生来北京一年了。看着妻子带着孩子几个月来日夜操劳,没人能帮她一把,赵海生就劝妻子说:“我的病也就这样子了,咱们回去吧,回去你也有个照应。”
赵海生的想法是对的。几个月来,虽然每次妻子面对他时总是笑脸,可他不知道,每当他睡熟时,妻子多少次在背地里失声痛哭。可是,这对屈占花来说只是个开始,今后的苦难正一个个等着她去挑战。
为了使赵海生不生褥疮,就得不停地给他翻身。可屈占花力气小,每翻一次身,她都不得不站到床上,骑到赵海生的身上,一点一点挪动他的身体。尽管如此,时间长了,赵海生身上还是生了褥疮,屈占花又学会了换药。
赵海生病了,家里没有了男劳力,五黄六月,收麦打场,屈占花就一镰一镰地割,一叉一叉地收,从不在赵海生面前叫苦。有次打完场屈占花回来给赵海生擦身子,擦着擦着,她竟累得趴在丈夫身边睡着了。
日子年复一年的过着,不知不觉26年了,屈占花和赵海生也都是快六十的人了。赵海生长期卧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便秘,病是越来越多;屈占花也老了,原来只是腰疼,现在是胳膊也疼、颈椎也疼,有时躺在床上自己翻身都困难。看病吃药得花钱,可为了照顾丈夫,屈占花又不能不出去打工挣钱。家里经常捉襟见肘,可不管怎么难,屈占花都把照顾好丈夫放到第一位。冬天,她用可乐瓶装热水给赵海生暖身体,一晚上要换两三次;夏天,为了不使丈夫受罪,她咬咬牙,装了个空调。
屈占花的事迹感动着她周围的人,大家都说她是学习的榜样。每听到这话时,她总是笑笑说:“学习什么,照顾自己的丈夫不是应该的吗?只要海生能生存一天,我们这个家就存在一天,这是幸福呀!”
妻子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赵海生。看着26年来陪着自己渐渐老去的妻子,赵海生常常愧疚地对妻子说:“这么多年了,我这个不正常的人过的是正常人的生活,可你这个正常人却过的是不正常人的生活呀!”
每当丈夫说着这些话时,屈占花总是对着丈夫轻轻一笑。可别小看这一笑,这笑容中透着一个普普通通农村妇女的坚毅与伟大。
丈夫的每一次翻身都是对屈占花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