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本报通讯员 秦林林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脍炙人口的黄梅戏《天仙配》,演绎了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的美丽传说。作为董永故里的武陟县小董乡小董村,将董永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把他生日这天定为“孝子节”,每年在这一天都会隆重集会,通过评选“十大孝子”,弘扬传统美德。 3月14日,农历二月初三——“孝子节”,记者走进该村,亲身感受孝道文化。
上午8时,董永庙前就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该村的秧歌队、盘鼓队齐聚董永庙前进行助兴演出。在人群中,记者见到了老熟人——77岁的冯止安,他连续两届被评为“十大孝子”,成了村里的“大红人”。“为了能让更多的孝子、孝顺媳妇受到表彰,今年村里将表彰对象变成了‘十大孝顺媳妇’,我今年成‘观众’了。”冯止安笑着说道。
10时整,作为“孝子节”的重头戏,表彰“十大孝顺媳妇”开始了。当乡、村干部郑重地为披红戴花的“十大孝顺媳妇”颁发证书和奖品时,来自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热烈鼓掌。记者在“十大孝顺媳妇”中,找到了38岁的张水花。
提起张水花,村民们无不称赞。2012年,张水花的公公因车祸截肢,婆婆腿脚也不方便,这让并不富裕的家境雪上加霜。住院期间,张水花精心伺候,每天为老人梳头洗脸,老人想吃啥,她就做啥。老人出院后,因不能干活,老是发脾气。张水花好言相劝,无怨无悔,年底又花了1.5万元给公公装上了假肢。“别的不说了,我没文化,也不会表达,只会尽心地去做。老人到了晚年,我们做儿女的,都应该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尤其生长在孝子董永的故乡,我们更应该把孝子精神发扬光大。”张水花用最真诚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真谛。
情感的传递,造就了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武陟县志上记载的孝子,小董乡最多。特别是有着5000口人的小董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0多名,敬老孝亲、家庭和睦蔚然成风。
“家庭和谐了,邻里和谐了,和谐社会就建立起来了。”小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兴恒说,“举办董永故里孝子节的目的,就是要倡导孝道文化,发扬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我们要将‘孝子节’继续办下去,让孝道精神在这里世代传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