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傅勇涛 华晔迪
“设‘最低消费’就是‘霸王条款’”“维权困难、成本高”“消费者吃哑巴亏”“乱收费现象没有根本改观”……又是一年三一五,消费维权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在今年的两会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消费欺诈也是许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话题,他们的不少建言掷地有声。
消费之惑:陷阱重重,安心消费何处寻?
目前,在一些消费领域,无论是新兴的电商还是传统销售渠道,价格欺诈、以次充好、虚假广告等消费陷阱让消费者防不胜防。而对这些现象,代表委员也进行了强烈抨击——
“网络广告多且杂,虚假与违法广告丛生。网络已经成为一些违法广告的‘避风港’,误导和欺骗消费者,影响极坏。”全国人大代表程苏说。
“诸多果汁、香油、蜂蜜等,就是由食品添加剂勾兑出来的,以假乱真。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是治本之策。”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指出。
“设‘最低消费’就是‘霸王条款’,最低消费就要多点菜、点贵菜,这种契约没有体现公平和自由,不能因为消费者口头认可了,就认为‘霸王合同’合法。”全国政协委员陈世强说。
维权之难:为“追回一只鸡,得杀一头牛”
与商家“抱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维权往往是“单打独斗”,经常遭遇求助无门,监管部门权责划分、对不同类型侵权行为的维权途径缺乏明晰规定,使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对此,代表委员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商品房、汽车、网络购物、金融消费等领域,消费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维权困难、成本高,有时候是‘追回一只鸡,得杀一头牛’。”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郭乃硕说。
“维权费用高、渠道不畅,消费者拿不出确凿证据,比如食品类消费,消费者吃完肚子痛才知道有问题,没有证据只能吃哑巴亏。”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婕说。
代表委员们指出,当前消费违法企业违法成本低,不足以构成威慑。同时,因维权成本高导致的消费者各种“息事宁人”的做法,愈加使企业漠视消费者权益保护。
破题之道:规范市场经营、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除了消费者不应该以“嫌麻烦”牺牲自身的权益外,更在于政府部门提高服务意识为百姓撑起“安全伞”“保护伞”,同时加大违法者的打击力度。对此,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规范市场经营,加强市场监管,净化市场秩序,产品质量、产品安全让老百姓放心,改善消费环境,百姓才能乐花钱。”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海关关长马忠源说。
代表委员们认为,重视诚信经营、尊重每一个消费者,才能使消费者开心消费、放心消费,他们建议加强行政监督和消费者监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将不诚信的企业予以约束。通过刚性手段,强化对不法商贩和企业的处罚力度。
“不应将食品安全犯罪视为一般经济犯罪,而应视为危害公众生命健康的严重犯罪,加大惩治力度。”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施杰说。
此外,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强化监管,将“事后干预”转变为“事前预防”,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消费环境,让规范的制度对一些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状况说“不”,让消费者的维权路“越走越好走”。
“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脉就是划清政府与市场界限。市场、社会能办的政府一律不介入,需要政府办的,比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政府必须依法办好;需要市场和社会办的,政府要提高专业化水平,做好监管。”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
(据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上图 3月15日,郑州市工商局二七分局的工作人员在消费维权现场为市民讲解辨别味精真假的方法。当日是三一五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郑州市工商局联合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在郑州市各地开展宣传活动,现场接受消费者投诉。(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