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沁阳市北部沿太行山一带,郁郁葱葱的林木像一条绿色的飘带,镶嵌在山麓坡前。这就是近年来沁阳人民坚持植树造林取得的成果,这片面积15.9万亩的国家级公益林区,承担着调节区域小气候和保持水土的重要职能,被视作沁阳市的“绿肺”。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建设美丽沁阳的基础所在。所以,公益林管护及城乡绿化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说。
该市对公益林区合理划分,共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仙神河管护站和常平管护站,资金、人员和制度保障促使林区管护工作有效进行。
资金有保证。自2005年起,该市开始逐步享受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至2010年,该市15.9万亩公益林全部纳入这一基金补偿范围。这意味着,每年国家将固定投入155万元用于公益林管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各个管护站的运转,该市财政每年都会拨付专项经费。2011年,该市专项经费达10万元。
管护有队伍。2012年,该市通过村级、乡镇推荐和把关以及林业局培训考试,共选聘了专职护林员116名。今年53岁的杨六零从事护林工作已经8年了。每天,他至少要步行五六公里巡山,记录《巡山日志》。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是防火期,这半年,更是日夜在岗。“放羊不能离羊群,越是高温、大风等恶劣天气,越要坚守岗位。”从杨六零的话里不难听出他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管理有机制。护林员通过严格的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岗前培训,与主管部门签订管护协议,按划定的管护区域,持证上岗;每半年对护林员考核一次,每一年签订一次聘用合同。这种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与护林员签订的管护合同和护林合同,增强其管护意识,形成了“林有人看、树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通过修建防火墙及机械围栏、开辟护林防火隔离带、补植补造林木和飞机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有效保障了林地安全。
目前,该市林地面积27.4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1.69%。经监测,至2011年,该市土壤侵蚀模数为1840吨/每平方公里·年,比10年前降低120吨/每平方公里·年,森林水土保持功能充分显现。与此同时,该市空气质量也得以提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比10年前下降了0.018mg/立方米和0.002mg/立方米,达到了国家二类空气质量标准。
“青山绿地、干净的水和新鲜的空气是群众生活的必需,更是我们执政追求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该市市委副书记毛文明说。(邱明媚 张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