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更银 撰文 张德斌 魏中明 摄影
嘉应观,在当地俗称“庙宫”,位于河南省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处的嘉应观乡二铺营村东。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筑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修建的,集宫、庙、衙三位一体的清代纯官式建筑群,被称之为“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作为中国治黄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色彩,也产生了许多领先于当时的理论结晶,给现代治黄事业带来了诸多启示,特别是其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充实了黄河文化内涵。
为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口堵坝成时,雍正皇帝特下诏,敕建嘉应观。命河臣齐苏勒,仿故宫模样,调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五省民工,大兴土木,在当时国库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调拨帑币,耗资 288万两白银,历时四载,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纯官式风格的宫廷建筑群。
嘉应观严格按照朝廷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建造,是中国历史上花钱最多、规格最高、建筑最雄伟的龙王庙。观内设置却与各地龙王庙、观有别,倒是与皇宫类似,特别是中大殿,就是故宫太和殿的缩影,享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
可是你知道吗?嘉应观内有“三绝”和“三奇”,有的简直就是天下绝品,国之瑰宝,其间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厚。
嘉应观第一绝“御制铜碑”
御碑铁胎铜面,碑头为三条青龙环绕“御制”篆刻,底座为独角神兽,传说这就是掌管黄河之龙,名曰河蛟。碑身浮雕八条青龙,四升四降,环目张口,喷云吐雾,栩栩如生。全碑二十四条龙,象征二十四个节气,也代表大清各个主要水系的大小龙王。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丹,制作精致,称得上是中华第一铜碑,堪称国宝。
大铜碑高4.3米、宽0.95米、厚0.24米,碑文记载修建嘉应观的初衷是祭龙王、防水患、保社稷、固江山,洋洋洒洒400多字的碑文由雍正皇帝撰文书丹,盖有“雍正御笔之玺”,这是雍正皇帝留在民间罕见的笔迹之一,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
它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纯铜碑,而是一个铁胎铜面碑。相传,雍正二年九月初二,当这通大铜碑完成铸造,正在进行立碑仪式时,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现电闪雷鸣,闪电直接劈中了碑身,于是在碑的一侧,裂开了宽约1厘米、长约10厘米的缝,从这条缝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铜碑的里面,竟然是厚厚的铁胎。
大量的铜竟然被贪污了,皇帝震怒,工匠被斩。
铸碑的工匠贪污了铜被杀头,却留下一个无法破解的谜团,铁和铜熔点和凝固点、膨胀系数大大不同,1991年国家冶金部四个研究所的专家鉴定后一直认为,即使是现代技术都不易让铜面包裹铁胎。
其实,碑身开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热胀冷缩,并不是闪电劈裂了铁胎铜面碑而泄露了天机,铁和铜的熔点本身就不一样,内外导电传热不是一体的,天气猛一转凉,铁胎和铜面就分裂开来形成了裂缝。
因为裂了一条缝,铁胎铜面碑自身的内应力被释放出来,此后的200多年未再裂过,但当时的工匠究竟运用什么样的技术造成了这样一个碑?这成了谜。
嘉应观第二绝“龙凤彩图”
中大殿又叫大王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缩小型建筑。中大殿天花板上有65幅龙凤图为天下一绝。故宫里也有龙凤图,但故宫的龙凤图为“满汉合璧”,而这里的龙凤图却是清一色的纯满族文化风格,天下独此无二。相传,圆明园内也有纯满族风格是龙凤图,可惜毁于战火。嘉应观的另一个难解之谜是它的中大殿,两百多年来,即便是在兵荒马乱无人看护的时候,这个大殿也不结蜘蛛网,不落灰尘,连鸟虫都不进。传说,这是因为殿内藏有避尘珠,但避尘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嘉应观曾经多次维修,但都没有发现避尘珠。
其实,中大殿鸟虫不进的秘密,很可能是因为殿中龙凤图所用的涂料,也许这些涂料中含有某种杀虫剂,其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让鸟虫都避而远之。除了彩绘的涂料作用外,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中大殿所用的木材,这些木材都是从南方通过水路运来的香樟木,具有防鸟虫的作用。再通俗一点说,卫生球所用的材料就是取自香樟木,其所散发出的气味让蚊子苍蝇和野蝙蝠都不敢来。中大殿高约15米,地面和屋顶之间是一个藻井(这里的藻井就是指绘有龙凤图的天花板),没有鸟虫可以卧的地方,灰尘根本飘浮不到屋顶上,所以中大殿不落灰尘。
嘉应观第三绝“八音神钟”
在嘉应观的钟楼之上高悬大铜钟一口,系雍正初年造。钟高1.65米,直径1.06米,重约2吨。钟头铸着二龙戏珠型,铜钟周身置环纹带,三纹之上是社稷江山图。钟沿着周围按照八个方位铸着八卦图,钟脚八卦定音,依次敲击,竟会发出高低强弱八种声音,抑扬顿挫,高低不同。每个方位的音阶都不相同,好像一架钢琴,能奏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清越、悠扬。细加研究八卦图会发现,钟上的八卦图与周易八卦乾坤位置倒置,有别于伏羲、周易的八卦图,这口钟是:乾坤并列于北方,坎置东南方,民间盛传,这是雍正皇帝取扭转乾坤之意。但究竟怎样地扭转乾坤?是寓意人们治理黄河的决心?天气晴好时撞击铜钟,在黄河对岸的郑州邙山游览区就可听到它的声音。这一奇特的八卦图案和一口有八个音节的钟,在全国也是仅此独有,堪称绝品。
嘉应观第一奇“齐缝墙”
一般的砖瓦建筑,墙体都是砖与砖相互咬茬,而禹王阁的后檐墙和两山互不衔接,独自向上,故称“齐缝墙”,这便是嘉应观的第一奇。
我们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雍正皇帝下旨挑选能工巧匠建造嘉应观,武陟县在数百个工匠中推举了谢旗营的王氏三兄弟。因三个兄弟垒墙是把好手,就被指定其垒禹王阁的主体墙。老大垒东山墙,老二垒西山墙,老三垒后檐墙,兄弟三人却因意见不合,就各调各的线,各砌各的墙。因为两山墙体比较短,相应工作量也少,所以两山墙都细细的勾缝,而后檐墙体较长,工作量大,老三没有功夫去勾缝,就用瓦刀随便一抹。所以你现在去看,后檐墙比较粗糙,两山墙比较精细。
工程完工后,监工发现三堵墙互不衔接,容易倒塌,认为是对禹王的不忠,于是将三兄弟打入死牢。兄弟三人在狱中商量后,向皇帝申冤说,我们不是对禹王不忠,而是想到地壳有软有硬,一旦地震发生,这样的建筑会起到防震作用。还有,后檐墙不勾缝,是防止雨水的侵蚀,朝廷觉得有理,于是皇帝放了三兄弟。
嘉应观的禹王阁是个高十八米的两层楼,两百多年过去了,这个位于地震带上的建筑历了三次大的地震和数次小的地震,仍巍然屹立。这引起了当代建筑学家的关注和研讨。专家认为,这种“齐缝墙”实际上是现代建筑概念中的“沉降收缩缝”,的确具有防震作用。
嘉应观第二奇“灵石碑”
在庙内有一石碑为地亩碑,也叫灵石碑。
在这座上,清晰地记载着嘉应观占地的总面积。据说,这是观中第五任道长,交给第六任道长王宗义时的明细账,他临终时交代王道长,今后每接替一任道长,都要为嘉应观扩大地盘儿,并将当任期间增地的亩数交接给下一任,在对地亩数的统计上,要精确到丝、忽单位,然后把它刻在此碑上,让此碑千古流芳。立此碑时嘉应观总占地亩数为:八顷九十一亩一分八厘五毫一丝七忽。我们一般说到土地面积会说多少亩多少分多少厘,或者说多少平方米、分米、厘米,可这个碑上写的亩、分、厘后还有多少丝、多少忽。不知道当时用什么器具测量,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如此精确。
灵石碑上记载嘉应观的庙产,不光有有多少顷,多少亩、多少分、多少厘、多少毫、然后是多少丝、还有多少忽,据说忽下面还有沙、尘,等一些计量单位,最小的是那个“尘”,就是那个灰尘的“尘”,这使感到我们自己、我们个人,就是那个最小的微尘,确实呢!个人的得失可以“忽略不计”,这个忽,就是那个计量单位“忽”,使人们有了很多感叹!
除此之外,这块碑质地高贵,人们俯耳听石并用手击碑体,轻轻一击,便会听到一种铁器的声音,灵石碑声若铜磬,蔚蔚动听。原来这是一块含重金属的石料,它产于安徽省灵璧县余沟镇,是古代皇宫中特用的石料,雍正把它安放在嘉应观,足以看出皇帝亲建龙王庙的尊严,以及嘉应观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嘉应观第三奇“姊妹椿”
东大殿正门为什么有两棵椿树档住门呢?这就是嘉应观的又一奇:“姊妹椿”。
这两棵椿树出生时间是1991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下午3点,当时,天气晴好,忽然,观中下了一场雷阵大雨,可是观外却滴雨未落,大雨过后,嘉应观内积水没膝。此时,从东大殿门檐下的石缝中对称地长出两棵椿树,亭亭玉立,似象孪生。
1991年9月北棵被折,1992年逢春又重生,1993年农历三月初六,发现椿叶长的象上海青的叶子,农历九月南棵椿树发现四个大叶象索罗叶,1997年、1998年两棵树枝叶搭连象条龙,愈加繁茂。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何况是棵树呢?久在房檐下于树于房都不利啊!1999年2月4日立春9时,观内工作人员将这两棵椿树向西平行数米精心移下,当人们揭开大殿廊下方砖往下移栽时,却发现这两棵椿树的根是相连着,原本是一脉相连同根相生呀!椿树为百树之王,所以这两棵椿树是吉祥树,是象征兴旺发达的好征兆。
后记
黄河宁,天下平。嘉应观就像耸立在中国治黄史上的一座丰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嘉应观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直接实践于黄河治理事业,并逐步形成了人与黄河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辩证关系,这些都在丰富、拓展着嘉应观旅游文化的外延和内涵,并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