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自去年12月25日封关运行以来,河南省德众公共保税中心运行良好,截至目前,已与11家企业签订合同,合同总金额达10.75亿美元。这是孟州市向“千亿园区”新高地奋勇进发的一个镜头。
地小人少、资源缺乏、区位欠优,孟州市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走出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又如何敢于提出在未来4年建成焦作市首个“千亿园区”?这确实值得一探究竟。
强科技,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政府投入引导自主创新为例,该市每年财政科技经费增幅均高于财政收入增幅,2012年科技经费达到了3800万元。这让该市的中原内配公司在美、英、德3个国家成立了海外研发中心,吸引了30余名博士、硕士和高级工程师加盟,形成了经验丰富、贴近市场、内外联动的技术研发团队,全面融入国际化产业大格局。以标准制定抢占产业高端为例,该市累计申请专利2098项、授权1210项,把产品做成品牌,把品牌做成标准,75%以上的企业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20项,5家企业成为国家或行业标准起草单位。目前,占据A股一席市场的中原内配公司成了全球最大汽缸套生产企业和国家汽车装备制造出口基地。该市还依托粮食加工优势,成功引进上市公司广济药业,打造了总投资60亿元的生物产业园区、总投资28亿元的农化产业园。预计到“十二五”末,这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将分别突破500亿元、300亿元。
筑平台,优化产业承载力。去年,该市的河南省德众公共保税中心,创造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运营的“孟州速度”,成为豫西北地区首家拥有“通关口岸”和保税区功能平台县市。启动了高新区内7个村庄整体搬迁,腾出建设用地9000余亩,高新区规划面积21.59平方公里,实现了由“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的转变。成立了注册资金16.2亿元的5家投融资公司,为高新区融资20.4亿元。启动了中原内配、隆丰公司产业社区,构建了15分钟生活圈,让产业工人有了更强的城市归属感。截至去年年底,该市高新区基础设施投入超过21.5亿元,建成道路89.2公里、管网105.4公里、标准化厂房99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9.89平方公里,吸纳从业人员4.2万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1.8亿元、税收4亿元。
抓开放,扩大外向经济度。该市所有招商重点项目全部入驻高新区,实现了“500强对接、港台对接、专业园区引进”的重大突破。2012年,该市新上、续建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107个,完成投资118.5亿元。孟州市委书记、市长8次赴沪谈判,促成了总投资45亿元的上海宝钢再制造项目成功落地。围绕产业上下游的“补链、建链、强链”,引进实施了英国GKN大口径汽缸套、格林沃特汽车尾气净化器、三丽电动车、嘉陵产业园、飞孟再制造产业基地等项目32个。目前,该市已建成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研发基地、7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区内发明专利申报数量连续7年位居全省前十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
活机制,凝聚强大永动力。该市全面推行市级领导一线招商、职能部门一线服务、高新区管委会一线冲锋的“一线工作法”,大力实施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落实台账制、重点工作领导分包制、解决问题联席会议制、推进工作督察评比制、工作成效严格奖惩制的“六项工作制度”,用硬手腕打造软环境,把软环境打造成硬资源,并向所有客商承诺“围墙内的事由企业负责,围墙外的事由政府负责”,推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保姆式”服务,叫响“孟州环境”品牌。
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转型中升级,在更高更强中飞跃。我们相信,致力转型升级、甩开膀子奋进的孟州,用4年时间打造焦作市首家“千亿园区”产业航母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贾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