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英俊
本报通讯员 秦林林 摄影报道
“小董乡贾村制作的芝麻糖可是远近闻名,去年年底还上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呢!”在武陟县,每每提到贾村制作的芝麻糖,人们便纷纷竖起大拇指。
3月11日,记者来到贾村采访。刚进村子,就见街道两旁全是制作芝麻糖的糖房,空气中散发着股股芝麻清香。今年68岁的谢文喜是该村制作芝麻糖的元老级人物,他靠着一双巧手带给了人们诸多“甜蜜”。谢文喜告诉记者,他幼年时,每逢过年就看到父母从早到晚在糖房里忙碌,全家就靠卖芝麻糖维持生计。耳闻目染,从16岁开始,他就会独自做芝麻糖了。
据谢文喜介绍,制作芝麻糖的主要原料是芝麻、小米、麦芽糖。每到冬季是贾村各大糖房最忙碌的时期,每天从早上6时开始,村民们要用最少5个小时来熬制做芝麻糖所用的糖浆;到了下午2时,村民们要在近40度的糖房里完成揉糖、塑形、上料等工序,还要在阴凉通风处进行晾晒,等芝麻糖完全凝固成形,整个制作过程才算完成。
至于贾村何时兴起制作芝麻糖的风俗,村里的年轻人谁也说不清楚。据该村老年人讲,早在汉朝,光武帝刘秀在此带兵打仗时,贾村就已开始制作芝麻糖了,据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贾村以前盛产芝麻,因此芝麻成了当地人财富的象征,每年芝麻收获后,人们就在土糖房里榨糖,春节期间还用自榨的芝麻糖制成各种供品敬奉祖先。如今,芝麻糖已成了贾村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品,大人小孩都要吃芝麻糖,出嫁的闺女也得给娘家送上一块糖,寓意来年更幸福。
“现在,我们村有大大小小糖房20多家,每年可产芝麻糖5万公斤。”随行的村委主任谢小国说,“每年的农历正月廿四,我们村还要举办‘大糖会’,各家糖房都要将自己制作的“大糖”拿到会上进行展示、比赛,由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观赏品评,选出‘大糖’中的‘糖王’。在举行“大糖会”的两天时间里,贾村村民的亲戚朋友、甚至长年在外的乡亲都会不辞辛劳赶过来观赏品评,很多人临走时还要买上一根大麻糖,为来年讨个好彩头。”
如今,贾村的“大糖会”已演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大糖会”上除了“赛糖”,还有特色小吃品尝、制糖工艺展示、好媳妇评选等活动。在今年举办的“大糖会”上,贾村南街老字号糖房制作的总长4.5米、直径0.08米、重8.8公斤的大糖,一举夺魁,成了新的“糖王”。
谈到下一步如何对芝麻糖制作工艺进行保护和发扬光大,谢小国说:“今年我们准备成立芝麻糖专业合作社,将贾村芝麻糖制作工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在村里建上一间芝麻糖制作工艺展览室,让人们可以看到芝麻糖制作的全过程,条件成熟的话,我们还要制作一根更大的芝麻糖,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争取让贾村芝麻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