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今日沁阳/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教育的智慧和教师的成长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3年3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的智慧和教师的成长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沁演讲实录(摘选)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3月16日,民盟沁阳烛光学校、北京四中远程教育合作学校揭牌暨捐赠仪式在沁阳一中分校举行。在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郭勇的引荐下,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作了一场关于教育智慧和教师成长的精彩演讲。他提出的"享受学习"和"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等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他提出关于教师成长的理念激励着每个人。他以热情的、充满智慧的语言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巧妙的提示,一个诚心的提醒,一份真挚的关怀,一份不变的追求。本报特以专题版面刊发,期待给您带去一份感动和启示。

  人物简介

  刘长铭,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四中校长。从事教育工作30年,1987年起在北京四中任教,先后任物理教师、教研组长、教学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长期从事物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参与辅导的学生中多人获得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数十人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奖。曾编写和出版大量的教学资料和音像资料。1995年起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发表的文章有《从单摆的教学谈中美科学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充分认识中学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科学的任务与中学物理教学》、《对创新实践教育的认识与探索》、《教师评价与师生共同发展》、《谈现代学校内部教育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谈示范高中的建设、发展与示范作用》、《现代学校与现代教育》等。曾主持或参与"学生个体质量综合评价"、"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设"北京四中子课题、"高中示范校的建设、发展与面临的挑战"等课题的研究。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让每一个学生和谐发展,是刘长铭一直关注的问题。他说:"强调人的个性,但不排除、不否认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就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发展。" 他对在校师生提出"享受学习"和"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理念,他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时,他提出了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不唯众的教育思想。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有很大一部分是靠房地产拉动的,我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强大,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通过房地产强大起来。我们的强大靠什么?靠我们的创新,靠我们的科技,靠我们高端的制造业,靠我们领先于全世界的技术。

  一百多年前,和日本相比,不论是我们的国力还是我们的军事力量,都超过它,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我们打败了。其实,我们不是输在经济上,也不是输在军事上,我们是输在精神上,输在文化上。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的振兴,一种文化的振兴。这是我在沁阳一中分校刚刚所感受到的,得到的第一个感觉。

  第二点,感谢沁阳一中分校的老师们,感谢沁阳一中分校的每一个同学,感谢你们能够接受我们的这份心情。北京四中是一所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我们能够为社会做的,不仅仅是把我们北京四中的学生教好,还承担很多别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些日常教育和教学之外的东西,会使我们获得一种幸福,一种灵魂的升华。

  在去年,我们有一个学生,他的高考成绩不错,是北京市的第二名,700多分。他回校对师弟师妹们讲了一段话。他这样说道:“每当我看到,在公交车上老奶奶为他的孙子提着书包抢座位,看到一些小孩子,三四年级的小孩子手里拿着价值不靡的电子产品来各自炫耀。而当问到他们读过什么书的时候,不少学生想了半天却回答‘读过语文书’。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教育。”所以,他说将来要做老师。

  近几年,我发现北京四中的毕业生中,有教育情结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老师对他们的影响,但是我觉得,如果像北京四中像沁阳一中分校这样优秀的学子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教育,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他所获得的优良的文化基因传给我们后代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能够看到希望。我今天的心情跟我刚才所谈的那个学生的心情一样,就是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为这个社会做出点什么,而且所做出的能够被人家接纳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灵魂会得到一种升华。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也是这样。有一年,我们的学生到一个小学去支教。小学生对他们大哥哥长大姐姐短的叫,他们非常的满足。因为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弟弟妹妹,可能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家那么热情的围着他拉着他、叫他哥哥姐姐的机会并不多。我看到这些学生脸上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感觉,这是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看不到的。我跟他们说,当你们为别人做出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们得到的感觉是什么呢?是幸福是满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为别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人家回报你一声谢谢或者是一个微笑的时候,你的心情都是愉快的。当然,我也和学生们谈,如果有一天我们遇到这样的情景,你诚心诚意帮助别人,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一声谢谢都没有,那时,你仍然不在意。当你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感觉的时候,我说你的境界就提升了。你就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就不是一报还一报的境界了,不是一种商人的境界了。

  走向幸福有两条腿,一条腿是获取,我们希望别人给我们一些东西。但是,仅仅获得别人的关怀,是不能够真正地感到幸福。所以,幸福还有另外一条腿,就是施予。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施予中感到自身价值的实现,感到自己内心的满足。人就是这样一种与其它的物种不同的生物,人需要一种精神的需求。这种精神上的需求,不仅仅来自于感官上的满足,衣食温饱,我们更需要一种精神。坦率地说,今天中国的教育缺少的就是精神。今天,我想跟老师们一起讨论一些事情,就是那些在工作中发生过的,我们很可能还会遇到的一些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讨论来思考我们的教育应该怎么样去关注人的心灵、精神。我总觉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更多的注重细节,我们中国教育基本上还是注重规模,注重效率,注重效益,但是教育是要关注心灵发展,关注细节的。

  我今天谈这样一话题,就是教育的智慧和教师的成长。智慧和成长,这是跟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在教育中更应该讲究一些方法,但是方法不能够代替一切。

  今天,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有许许多多需要用艺术方式来处理的教育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用我们的智慧来留下教育的艺术品来为人所传颂。而这些经典的、值得传颂的教育的故事就是我们的目标。

  其实,四中的发展愿景是什么呢?我们要把我们的学校建成师生精神生活的家园和丰富人生的起点,让师生获得发展的机会,享受成长的愉悦,懂得责任与良知,持之以恒地发掘潜能,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我们这里特别提到,学校发展的实质是师生的发展,而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发展。一个学校归根到底最重要的是优秀的教师团队,而不是这个学校的高楼大厦。

  北京四中的培养目标概括起来,是培养杰出的中国人。培养人,要作为一个人来发展他。我们培养中国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学校的使命。那么,什么是杰出呢?就是要培养忠诚和服务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职业与生活态度。职业态度、生活态度能够使学生在未来优雅的工作和生活,成为职业里和个人生活中的成功者以及有益于社会的公民。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忠诚、服务、卓越、生活态度、成功。每一个词背后都有许多的解释,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

  北京四中提出的理念:以人育人,共同发展。我们可以概括这样七句话: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育实际上是使学生从我们老师身上获得一种遗传,一种文化的基因的遗传。我们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老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通过我们日常的行为,来影响学生,那么这种以人育人,不仅是指老师育学生,也包括学生育老师。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我们的过去的工作中,一定都会得到过学生给予我们的帮助,否则我们也无法进步,那么得到的结果一定是共同发展。我们所得到的发展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同时,校友、家长、社会都会得到发展。

  在北京四中,我们做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教育家长。包括我们在内,可能都是无证上岗,我们都从来没做过母亲,父亲,但我们成了母亲,父亲。所以,我们现在考虑,要给我们的学生家长补上这一课。今年寒假期间,我们给所有的家长布置一项任务,就是所有的家长写一个他的家庭教育故事。我现在收集了2000多个家庭教育故事。在每个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中,我们都有这样一段话,就是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爱生”为核心的北京四中职业精神,用教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先进的学校文化。这种学校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是种浸润,这种浸润效果的发生可能是缓慢的,但它是持久的。我们的教育缺少对细节的关注。通常,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关注,我们能看出对一个人的教育。这个人是怎么做的,怎么给人去说话的,怎样去握手,然后递给自己的名片等等,通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生活环境的层次和个人修养。

  教育是不是有科学原则呢?有,这个原则就是人的尊严。当我们损害了一个人的尊严的时候,这个人很可能就从此往更坏的方向发展。人的尊严,这是我们作为人所不可缺少的。我们不是吃饱饭就完了,我们活着需要尊严,这也是现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最需要做的工作。不论我们怎么样,教育都应该去维护人的尊严,这个尊严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不论对什么样的孩子,不论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我们都不能突破一个原则,那就是要保留他的尊严。这个尊严会决定着他将来朝什么方向走。

  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当老师发现一个小孩没有在听课,而老师没有当众批评他。我们会不会认为这位老师要求学生不严?在传统观念里,严师才能出高徒。那么,我们能不能够容忍我们的老师不当众纠正学生的错误,能不能容忍我们的老师不当众批评学生以警告他和全体的学生?对我们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在我们全体教师会和班主任会上,我经常会谈到:我会充分的尊重每一位老师在处理他自己遇到教育问题所采取的方式,我会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我们老师用一种缓慢的但可能是持久的一种方式来收取他的教育效果,我不会对老师很苛求。但是,我不能容忍老师对学生放纵。无论学校怎样严都没有错,但是,我们只能够说那种方法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好的。

  其实,每一个人都承担起了这样一种育人的职责,一个细小的行为就可能改变一生。这就是人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一个非常细小的事情就能改变一生,而我们持续的施加某一方面的影响未必他朝着我们的方向去发掘。

  死亡教育从来没有在我们的教育中出现。去年,在受邀参加初一10班的班会时,我给学生写了封信(视频展示信的内容)。

  《写给初一10班同学的信》

  同学们,你们好!

  谢谢你们让我分享你们的思念与感动。尽管我和你们之中的许多同学一样,之前并不认识纪舟。

  生日追思会的气氛唤醒了我许多记忆。

  十几年前,我们学校有一个美丽、积极、乐观、坚强、可爱的女孩。但是在她即将毕业的时候,由于疾病离开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思念。作为一位父亲,我完全能够想象她父母心中的悲痛。

  然而,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家庭虽然失去了一个女儿,却多了许多个孩子。同学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亲,去看望他们,给他们带去慰藉和快乐。所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每个人也多了一个父亲和母亲,你们要去填补那个家庭中的位置。

  纪舟永远是你们集体中的成员,你们也永远是那个家庭中的成员。为纪舟去尽一份家庭的责任吧,这是你们与纪舟友谊的延续,也是对纪舟最好的纪念。

  我还想起很久以前,当我还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老师读过的一篇小说。小说说的是一位将军遇到一位来寻找儿子的年迈的父亲。老人的儿子或许是将军的战友,或许早已牺牲。我至今记得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将军在回忆那些离去的战友时,意识到他的肩头所担负的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二个人,三个人甚至更多人的责任……

  所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身上又增添了一份责任。我相信纪舟如果在世,将来一定是一个为社会尽责的人。而如今,这份责任只能由你们来承担。把纪舟应尽的那份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吧!这是对纪舟最好的纪念。

  生日追思仪式让我们对生命和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正因为生命是有限的,甚至可能是短暂的,所以我们就更应当去追寻他的意义。

  祝福你们!

  刘长铭     

  2012年6月22日  

  接到学生的邀请后,我想,关于死亡这件事我必须对学生谈一些我的看法,因为这个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中没有的。宗教有很多的主题是围绕着生命的意义和死亡来展开的,而我们的教育没有。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开设宗教的活动,但是我们能不能对于死亡这件事情,对于我们每一个必然的一个终结,引导我们的学生做一些思考?我想,我们应该把今天教育中的困扰填进去。

  教师的发展,我认为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业务的发展。对于年轻老师来说,首先是业务的发展,我们可以做一些学科引领的工作,最终发展的结果、发展的目标就是使得我们今天所教的课程业务烂熟于心。

  教师专业的发展更进一步的发展是心灵层次,这是第二个层面。而这需要一种精神价值的引领。精神价值的引领需要我们营造一个学校的团队文化来引领,但是更多的是要通过我们个人的修炼,通过环境的熏陶,通过我们个人的反思来以达到心灵层面这样的发展。我想,这样的一个发展目标或者一个标志,就是我们的老师把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生命变成学生的教材,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的称之为灵师。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材,而不是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去传达书本中已经写出来的那些东西。我们的生活就是教材。只要在这个方面注意,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生命中有许许多多可以作为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的”“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师生双方“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北京四中的杜蘋老师在担任高三班主任的一年中,每周给学生写一封信,共写了34封。这些信反映了一位教师乃至一所学校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同时,也告诉我们,即便是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教育也不仅仅是训练,还有精神的交流。

  我认为,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有效教学或者教育的前提是亲其师,信其道,做学生敬仰的老师。我跟我们的老师谈到,我理解的师生关系有四个层次,我把它总结为“相识——相知——相信——相依”,这是不同师生关系的四个层次。

  相识,这是技能层面,与业务水平、谈吐举止有关。我们第一次上课,接一个新班告诉学生我姓什么叫什么我教什么学科,然后开始跟学生聊天,这就是相识。然后,学生得到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老师讲课怎么样,他的谈吐举止是不是我喜欢的,这是最初的印象。

  相知,是态度层面,与敬业精神、职业操守有关。你教过一段课之后学生认为你这个老师是不是认真备课、敬业精神如何、是不是拿我们当朋友等等。有了这样一个粗浅的认识,这就是一个相知的过程。

  相信,是心理层面,与关爱心里、引领成长有关。当学生认识你了钦佩你了,尤其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全面的心灵的关注和全面的发展的引领的时候,学生慢慢的在心里上对教师产生了一些依托依赖,这就是相信。信你了觉得你是个好老师。

  真正的、最高的层面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相依的。这是精神层面,与人格魅力、精神境界有关。他们可以互相从对方的生命中享受到家,享受到静,享受到生活和职业发展的成长和快乐。这是一个相依的过程,我们的老师不止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

  有时,我们也在抱怨:这个学生这个要求我们提了好多遍怎么还是做不到啊?这道题讲了三遍了学生怎么还是照样做错?我们不敢祈求一句顶一万句,但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管用,这样我们就满足了。

  其实,教师说的话是不是管用取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我认为,在相知相识的时候,学生仅仅是认识你。这个时候,你不要寄希望一句顶一万句,甚至不要寄希望于一句顶一句,你说十句顶一句就不错了。等你和学生有了心灵的沟通以后,学生逐渐的欣赏你了,你说的话学生能够听进去了,这个时候说一句约等于一句。只有在学生真正的佩服你这个老师的时候,你说一句才是一句;当学生崇拜你的时候,你说一句能够顶十句。这时,你的话虽不是什么圣者之言,但是学生把你的话当做是肺腑之言、金玉良言,一句也能够顶十句。

  教师的作用与价值是什么呢?现在,我们都在谈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各种好的电教技术我们要采用。但是,我认为方法不是最重要的。今天我们可能太看重方法了,在一些学校的课堂评价标准下,一节课老师讲课15至20分钟这节课就PASS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教学的退化。难道我们的教育仅仅是一种训练吗?其实,不管在哪上课、用什么方法上课,关键是谁来上课。我相信,梁继超先生来上课没有这些电教设备,这节课也是充实的;李家声先生的课也有互动性比较强的。他们的讲课对学生那种心灵的激荡,不是那种简单的低层次的互动能够体现和达到的。所以,我们现在太过看重技术。

  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说过一段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气氛、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都要从师长那里捕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我认为,让学科在我们身上获得生命,这就是教师发展的更高的层次。我们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所以,北京四中努力倡导成为学习型的四中人、发展型的四中人、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四中人、幸福的四中人。

  什么是幸福呢?北京四中通常有这么几种说法,享受工作、赢得尊敬、取得成果、获得发展、精神丰满、家庭和睦、衣食无忧。当每个教职工都能感受到幸福的时候,学校就获得了发展。我们不能够整天为衣食而担忧,这样谈不上幸福,但是仅仅是衣食无忧不是我们幸福的全部。

  四中有一位年轻的语文特级老师刘葵,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字是《让心灵醒着》。后来,我们以这几个字作为书名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北京四中老师的教育价值观。我认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观念。刘葵老师说,当善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就是行善。她还说,孔子与弟子子贡有一段话: 子贡倦于学,告孔子曰:“愿有所息。”子曰:“生无所息。”子贡问曰:“为何?”子曰:“生之前死之后,息久矣。”

  我想这就是一个老师的自我心灵的一种激活,我们都不断的在工作中自我激活。

  谢谢大家!

  现场感言

  同志们、朋友们:

  刚才刘校长的报告让我们再一次感动着、体悟着,这也是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所感受的。如刘校长所讲: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滋味;有一种滋味没有体验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幸福;有一种幸福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那叫做真谛。刘校长的报告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教育的真谛。他是在用智慧,用自身的智慧来给身边的人,所有的人一个巧妙的提示,一个提醒,一份关怀,一份追求。

  其实,教师这个职业的真谛,就是让我们通过自己成长的经历,来让孩子们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累积智慧、感悟成长;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目之所及、手之所触、心之所想的地步。让我们用智慧和成长去引领我们的孩子们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去发掘他们自己的独特和潜能,去缓解他们的焦虑和压力,去珍视生命质量,去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我们协同家长,一起读懂孩子们的心事,悟出一些有效的教书育人之道。

  让我们再一次感谢刘长铭校长的情真意切的激情演讲,谢谢你给我们带来智慧和启示。谢谢!

  沁阳一中分校校长王治琴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