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勿日汗、王春燕
呼和浩特市5岁的小朋友王雅乐虽然没见过一分钱是什么样,但让她唱首儿歌时第一个想到的却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一首她父母从小唱着长大的儿歌。
“给孩子买的儿歌CD和老师在幼儿园教的儿歌多是一些老儿歌,虽然也有一些新创作的儿歌,但孩子好像都记不住,经常在嘴里哼哼的还是那些我们小时候唱的经典儿歌。”王雅乐的父亲说。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中国当代儿歌的发展状况并不容乐观:经典儿歌作品断档、儿歌创作者不断流失、灰色儿歌流行……近年来,曾经是中国人童年记忆中必不可少一部分的儿歌正在尴尬中艰难生存。
呼和浩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王继周这些年已经创作、改编了200多首儿歌,但没有一首被广为传唱。
“很多孩子上幼儿园时还缠着我唱童谣,可上小学后见了我就是匆匆打个招呼,他们学习压力大,我看着心疼。”王继周说,现在的儿童玩的是IPAD、电动玩具,听的是流行歌曲。大一点的孩子甚至没有时间玩这些,因为他们的时间被功课、作业和各种补习班占满。
据了解,现在新创作的儿歌数量上不算少,但能让孩子们真正喜欢和记住的似乎不多,能够广泛流传的经典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现象与新创作的儿歌缺少童趣、太注重说教功能有关,也与儿歌创作队伍流失、鲜有年轻人加入有关。
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长臧志君认为,如今很多音乐创作者特别是年轻创作者都不创作儿童歌曲,其原因,一方面是儿歌创作难度大,需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创作;一方面,儿歌创作待遇低,导致创作队伍流失。
呼和浩特市市民乌兰说,政府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儿歌创作,儿歌创作者应从孩子内心出发,创作出让孩子接受的儿歌,而不仅仅创作说教型儿歌。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