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邓晓芳
家中有粮,心不慌。农业是生存之基、生活之本,是国家“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正是出于对农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说:“沁阳要大力培育农业发展新优势,坚决贯彻‘两不三新’发展方略,在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上起示范引领作用。”
沁阳,靠工业起家,靠工业兴旺,也靠工业来推进农业现代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沁阳就完成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型,从此在工业的强力引领下,沁阳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投向农业和农村的资金也在大幅提升。
近5年来,沁阳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3.95亿元,先后完成逍遥水库、八一水库除险加固等57个重点水利工程,被评为全国水利工作先进市,连续17年获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去年,沁阳市财政对农业直接投入1.43亿元,财政投入已连续3年在1亿元以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目前,沁阳市小麦机收率达100%,玉米机收率达91.8%,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农机总动力达到57.3万千瓦,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称号。
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沁阳农业连年丰产丰收,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可是,面对工业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农户土地条块分割,农户缺乏组织性,展现“散”的问题;农户自给自足,积累有限,基础薄弱,抗灾应变能力差,呈现“弱”的困惑;农户耕地有限,生产规模小,表现出“小”的局限;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不足,出现“低”的瓶颈。
面对问题和现实,如何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沁阳给出的答案是: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在三化协调中发展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土地流转 转出广阔天地
户均耕地面积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实施土地流转能够促进规模化经营,实现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西万镇西万村土地流转后,由种植大户承包,进行科学种植管理,亩产小麦和玉米分别达到1160斤和1200斤,亩均效益2000余元。该村根据不同自然条件,科学布局,发展多种经营,栽种生态林,发展林果采摘、生态湖等特色生态园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土地流转无形中也带动了该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村里新增个体户120户,运输户新增60户。
截至目前,沁阳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4.3万亩,占该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0.6%,涉及农户3.22万户,占该市农户的34.6%。规模流转千亩以上的有11宗。流转以后从事种植业的面积达6.7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84%,涌现出西万村、水南关村两个整村流转典型村街,红枫林农业有限公司、康辉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流转后规模经营、效益凸显的合作社。土地流转带来的广阔前景依稀在望。
事实证明,适度规模经营能够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和机械化种植,促进农业资源高效配置,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
农民组织化 成规模出效益
王曲乡北山村村民水恩科家有3口人,共11亩地。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粮,除去农药化肥人工,一亩地收入700多元,年收入不过几千元。加入康辉农机合作社后,统一管理,农药、化肥集中采购,种子集中供应,光这一块,一亩地就省了100多元。
南山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合作社负责人荣立堂告诉笔者,全村共流转土地1100余亩,建了50座大棚,每座一年净赚6万元,一年收入可达300万元,如果加上村民外出打工的现金收入,村里群众人均年纯收入已达1.3万元。
组织化生产、专业化指导,提高了农户防灾害、抗风险能力,便于科技成果推广,提高农民收入。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将田地流转给那些喜欢种田、懂得种田的人,才能让田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和生产力。目前,沁阳农民组织化程度形势喜人,该市合作社总数达390家,成员出资额达2.7亿元,入社成员近6500户,辐射带动农民近5万户。2011年,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年产值10亿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产业化经营 调结构促转型
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农业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投资1.3亿元的4000吨闹汤驴肉加工项目、投资达1.2亿元的万吨怀帮黄酒生产项目、投资1.3亿元的神农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等大批现代农业项目入驻沁阳,无公害蔬菜种植、绿色生态采摘、标准化加工、农业产业化规模效益进一步显现,该市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日,沁阳市正在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工作,对全市农业结构进行科学布局,按照“一区、四带、七基地、二集群”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沿太行山林果、丹河峡谷休闲观光农业等4个农业生产带,沁南6万亩小麦良种繁育、西万高效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7个种植养殖基地和老师傅公司肉制品产业集群、聚珍酒厂调味品产业集群。
如今,沁阳市农业龙头企业已达45家,焦作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
力行承诺 坚守耕地红线
寸土寸金,无地无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守住每一寸耕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该市市委副书记毛文明说。
在飞速发展阶段,沁阳采用引企上山、土地整理等方式牢牢守住42万亩耕地红线。2012年,该市更是做出“投资1亿元以下能够进入标准化厂房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的决策。沁阳已连续12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全市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保持在32万亩以上、26万亩以上。
土地流转规模逐步扩大,合作社稳步发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沁阳实现了粮食的稳产高产和农民的增产增收,农业综合效益逐年提升。
2012年,沁阳粮食总产量达41.2万吨,连续9年实现丰产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5元,同比增长13.72%;专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达16.4万人,农民70%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五谷丰、仓廪实、民康乐的壮丽画卷,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牵引下,正在沁河南北、覃怀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