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本报通讯员 秦云健 梁卫锋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这是新时势下对水利工作的新定位。尤其对于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我市来说,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市水资源总量7.8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占有量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属于水资源短缺城市之一。在此情况下,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提升我市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焦作,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积极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强力推进我市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市范市建设,提出了建设城市水系的战略目标,制订了焦作市城区水系规划,以现有河道为基础,通过引、蓄、调等工程措施,构筑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的城市水系格局,形成“四廊六脉连山水,三环碧水映新城、湿地景观保生态、五库六湖保美景”的水系格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焦作的前景,一个泛舟河上、人水相依的宜局之城,一个碧波荡漾、河清水秀的中原明珠,一个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新焦作将展现在我们面前。前景十分美好,目标鼓舞人心。
建设美丽幸福新焦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大力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对于建设城市水系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市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要合理配置水资源。通过建设引黄入焦工程,充分引用黄河水;通过建设引丹工程,合理利用丹河水;通过建设孤山水库、圆融水库、龙寺水库,大力留住天上水;通过建设矿排水利用和污水回用工程,科学利用再生水,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要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认真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要严格控制区域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在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区域内,不再增加新的地下水开采量,同时实施地下水限采和压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逐步关停现有自备井,在2014年南水北调通水后,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关停城区全部自备井,实现集中供水。
——要强化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要加强工业节水,工业企业要加快节水改造,重点是高用水行业节水减排技改和重复用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新建项目要做到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要加强生活节水,大力采用生活节水器具,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设备和产品,建设节水型社区和单位。同时,城市供水管网要加快改造步伐,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要加强农业节水。继续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为重点,加强现有灌溉设施的改造,加大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
——要加强水污染治理,严格水资源保护。加大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力度,做到达标排放,查处违观排放和超标排放的行为,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关闭。加快城市雨污分流管网的建设步伐,将工业和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管网直接排入污水处理厂。加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步伐,建设小型的乡镇污水处理厂,扩大污水处理范围。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对面源污染进行治理。
——要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维持河道合理水量,保障生态用水基本需求。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推进水生态修复。加快生态河道建设和农村沟塘综合整治,改善水环境。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合理开发新型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建设亲水景观,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要增强全社会的节约和保护意识,全民呵护生态水。全市人民花大力气建设水生态城市,需要大家的倍加呵护。要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良好的水环境意识、水资源节约意识和保护意识,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相信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生态宜居的水生态文明城市一定会展现在大家面前。
知识问答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确立的“三条红线”指的是什么?
答: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确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为实现上述红线目标,进一步明确了2015年和2020年水资源管理的阶段性目标。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贯彻的“四项制度”指的是什么?
答:一是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二是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三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四是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法律法规方面有什么规定?
答:法律法规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和征收水资源费管理条例》《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
我市水资源现状是什么样的?
答:我市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全市水资源总量7.8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00余立方米,占全国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河南省人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远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水资源警戒线标准。因此,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树立珍惜水、爱护水、保护水的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非常重要。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我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为保障,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体系,综合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相协调,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节约用水的效益是什么?
答:节约用水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保障供给城市优质饮用水,有利于减少污水和废水的排放量,减轻对河道的污染,改善和保护本区的水环境。
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建设城市水系,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城市水系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于改善我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一是关心、支持水系建设,工程建设涉及的占地、拆迁,需要相关单位和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保证水系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城市水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加强协作和沟通,共同努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要从自我做起,从人人做起,从每一个单位和企业做起,树立良好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工作,减少污水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