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笠
“这就是我们光电研究所的展厅,这边是大型照明方灯,那边是家用照明灯具,还有路灯和大屏幕。”讲话的人是张小刚,在多氟多光电研究所里,他是最忙碌的人,也是大家的主心骨。
今年38岁的张小刚,可谓身兼数职,初见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他却多了几分书卷气。“我学的并不是LED,为了弄懂这个行当,我闲暇的时间全都泡在书店和上网搜集资料。”聊起LED照明设备,张小刚便滔滔不绝。
说起和LED的缘分,要追溯到2003年。刚从师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张小刚,满怀踌躇地来到了广东省中山市,这时的LED照明设备在中山刚刚起步,张小刚顺势进入了一家做户外、汽车亮管的企业当了一名小工程师。在这个大浪淘金的年代,张小刚和许多怀揣梦想的人一样,充满了干劲和激情。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普通的亮化、显像管已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掌握LED这一先进的照明设备知识,张小刚每天都在和国外的厂家沟通,上网查资料,一到周末,大半天的时间都泡在书店。回想起在中山的这些年,张小刚感慨地说:“我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才摸透了LED,弄懂了二极管的通电、并电理论,数据量虽大,但我很有成就感。”
短短几年,企业规模也从几百万元做到了上亿元。那时的张小刚刚满34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009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张小刚,怀着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带着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焦作。2012年加入多氟多的大家庭,无疑又让张小刚看到了春天。
筹建光电产业园初期,张小刚和施工方、工人们一起,经常吃住在工地。他说:“我把它当成事业,也是李总给我的责任。”带着这分责任,张小刚认真地一遍遍视察施工现场和图纸,力求达到完美。他看到原先设计的直径160的管道已满足不了需求时,随即联系供应商、设计方、施工方,经过多次协调,改变了设计图,才换成了250的管道,为产业园今后的生产线运作节省了不少成本。
这一年,他作为总工程师,和光电分公司的员工们一起,从奠基到建设施工,从小螺丝钉到排气管,从无到有,他们建设了一条条生产线,也见证了一个个LED灯具的问世。
为了打开市场,储备人才,张小刚建议多让员工们走出去学习经验。他说:“李总和秦总来了,他们让我们的目标更清晰、干劲更足了。”
“张总,设计图你看看吧?”“张总,这次咱们组织大家去哪学习?”采访间,不时有人进来请教工作,张小刚俨然成了公司的多面手。每天下班,张小刚都会在厂区逛逛,在家的附近街道逛逛。“看着街道两旁都是我们的LED灯,我的心也亮了。”张小刚如是说。
如今,深圳市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研发中心,与建成的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光电产业园并驾齐驱,势必将打造亮通南北的氟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