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共青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团武陟县委
三项措施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博爱职专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
我市34名代表
将出席共青团河南省
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智能手机助力乡镇团委
违章“未遂”
集邮爱好者变身爱心邮递员
过去的手绘弱爆了
“彩云”袭来
学子热追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集邮爱好者变身爱心邮递员
在校园里奔波并快乐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右图 3月22日中午,张欲晴在宿舍整理、挑拣“无主信”,趁着午休时间,到其他宿舍,为这些信件寻找“主人”。

  本报记者 方家禾 摄

  本报记者 方家禾

  走进张欲晴在河南理工大学的宿舍,首先看到的是他床头约两米高的“书架”。与其说是“书架”,不如说是个极简的“信架”。它由彩条布将长长短短的木条缠绕而成,分割为六层,上边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鞋盒、饮料箱、方便面箱,依照学校24个宿舍楼,一个个贴着楼号标签,一封封的“无主信”安静地躺在里边。

  这些信都是张欲晴从学校传达室领过来的,大多数都是外边寄给该校学生的,因为地址没有写规范,比如只写宿舍楼而未写学院名称,甚至只留了个电话号码,而不能以学院为单位被领走的信。按照惯例,一般寄往河南理工大学的信件,都会由邮政投递员送到学校传达室,再由各个学院派专人领取。张欲晴分析说,“现在可能是因为通信发达了,写信的人少了,人们偶尔写信,也不会规范地在信封写收件人和寄件人的详细地址、姓名等信息,于是就导致不少信件既送不到收件人手里,也无法退还给寄件人。”

  张欲晴是测绘学院2010级的学生,目前正读大三下学期。从大二上学期开始,他平均每周都要去传达室领两次“无主信”,一次约20多封,领回之后,分门别类地放在自制的“信架”上,利用课余时间为这些“迷失的信”寻找主人,一般一个星期之内能送达的都会送出去。

  他的“爱心之举”源于中学时代培养起来的集邮爱好,那时喜欢集邮,但仅囿于班级、学校这样的小圈子交流、互换邮票等。上了大学后,除了和四散各地的老同学们通过信件交流外,张欲晴还加入了河南理工大学的集邮协会,并成为中华集邮联合会焦作分会的会员,在网络上也加入了相关的群组和论坛。以邮会友,开阔了视野,信件来往也越来越多。大一后半学期,因为等不及学院领信再送给自己,他就经常直接去传达室领回自己的信。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传达室总会积压很多“无主信”的现象。

  张欲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想做点什么,将这些“无主信”送出去。于是,他通过该校集邮协会,向校团委申办了“小小邮递员 用心服务 传递爱心”的活动,由他义务将这些“无主信”领回去,千方百计寻找主人。张欲晴说,“既然承诺了,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好。”买不起书架,张欲晴就用自己勤工俭学挣的钱买了木条、钉子、彩条等,用小锯条、小锤子,一点一点地切割、搭建起来了一个极简“信架”。“不耽误正常的课业学习,不耽误在餐厅、图书馆打工,一个星期之后,‘信架’搭了起来,他的手也磨破了皮。”张欲晴的室友向记者回忆说。

  奔波在爱心送信的路上,张欲晴最发愁的是给女生送信,“女生宿舍楼,男生不好进,还得再找其他女生帮忙。”不过,他一点也不感觉累,“每天能看着摸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邮票、天南地北的邮戳,亲手将它们送到终点站,感觉很开心。”他也因此和一些“失主”交上了朋友。这些险些收不到信的同学们,知道他喜欢集邮,有的看过信后就把信封和邮票送给了他,有的还专门又买了新的邮票、明信片等向他表示感谢。“虽然忙,但我也很快乐。”张欲晴一边有条不紊地整理着信件,一边笑呵呵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