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 酩
“孩子发烧好几天了,打了两天吊瓶病情也不见好转,后来用了中医院配制的中药脐贴,不到两天孩子就退烧了。”3月21日上午,记者在市中医院见到了刚换过药贴的小朋友果果拉着妈妈的手走出了诊疗室。果果的妈妈告诉记者,每次给孩子打针时果果都要哭闹半天,自己看着也心疼,没想到用中药脐贴痛苦小、费用低,效果也不错,中医的确很神奇!
看病、养生找中医,如今传统中医的特色疗法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市中医院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传统中医药特色服务和医疗救助模式,是市中医院保持发展活力的助推器。截至去年11月底,市中医院总收入11074.4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757.69万元,同比增长14.22%。
特色服务铺兴院之路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医药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文化底蕴深厚、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然而,在当前我国以西医为主导的医疗环境下,中医特色治疗尤显重要。
“在中医院发展的方向上,仅仅依靠西医治疗,会逐渐将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慢慢丢失。焦作市中医院一定要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从传统优势领域入手,走出一条中医特色专科专病的发展之路,加强针灸推拿、骨伤、脑病等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做精做细、做大做强,以中医特色科室带动全院快速发展。”党委书记、院长徐书立掷地有声地说。
为将该院脑病科、康复科等中医专科专病领域做强做大,该院斥巨资购置医疗设备,并选送业务骨干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深造。徐书立介绍,该院脑病科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形成规范化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对于急性中风病人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治法;对中风恢复期病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治法。该院在2012年10月被河南针灸学会确定为全省首个“河南省针灸学会继续教育基地”。
此外,针对“亚健康、疑难杂病”人群,该院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成立了以中医内科、肿瘤科、中医妇科等为主的国医堂,斥资购置了多功能体检车,引进了国内先进的中医体质辨识软件,荟萃医院及省市著名中医名老专家,以应用中医药为主,借助现代医学诊疗手段,诊治各科疑难病症,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人才培养筑发展之基
2012年,该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立为友好医院,并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坐诊和授课,极大增强了年轻医生队伍的业务技能和素质。
人才培养为医院发展蓄积了力量、增添了后劲。为了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业务发展和科室管理水平。去年以来,该院共分五批次选派二十人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进修学习。经过学习,各骨干医师带回来了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科室管理经验,带动了相关科室的快速发展。
此外,该院还充分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科研优势,合作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优秀的人才队伍带动了重点学科乃至全院的快速发展,该院的脑病科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医疗管理集团科研交流中心合作进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临床试验研究”项目已进入前期研究阶段。此项目将对该院“帕金森”中西医结合诊疗及后期康复技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贴心服务彰中医之德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学特征。《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肖纲《劝医论》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市中医院正是以人性化服务彰显中医之德,受到众多患者青睐。“中医院的特色疗法很有效,护士们的悉心护理更周到。”患者家属李梅说,父亲每次住院都要求到中医院来,不仅仅是因为中医特色治疗,还是冲着这里的贴心服务。她说,每天护士能到病房里来“无数次”,帮她给80多岁的父亲翻身、洗脸、洗脚、剪指甲,还常为父亲做按摩,全家人都很满意。
此言不虚。优质服务是医院的生命线,也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在接到住院处电话后,中医院的护士都会及时为其送去洁具、热水到病人床头,并为其测生命体征,同时通知管床医师迅速到位。在每位患者的病床头,挂着牌子,上面标有防坠床、防跌倒等提醒字样,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引起病人和护士的注意。此外,护理部定期组织专人到各个科室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并及时把病人的意见反馈给医务人员,以方便他们改进工作。
此外,该院还努力改善病人住院条件。2012年6月,市中医院异地建设项目建设主体由焦作市怀康卫生投资有限公司移交至该院。一期建筑面积26694平方米,设置床位300张,建设内容包括门急诊楼、综合病房楼、医技楼等。目前,建筑主体全部竣工,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二期综合楼工程正在筹备中。届时,新老中医院总建筑面积将达8.6万平方米,床位1400张,该院将成为规模大、设施齐、功能全、环境美的现代化、数字化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