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贺弘扬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从2012年10月起,沁阳市将高龄补贴的发放范围从95岁下调为80岁以上,这意味着5657名沁阳老人将获得更有尊严、更有保障的晚年生活。
仅此一项,沁阳市财政每年将多支出400多万元。而这只是该市惠民大礼包中的一部分。
从全面建成13个乡镇办事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到遍布307个行政村的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从建起焦作地区第一家民办高校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到加快筹建永威国际职业学院、组建职教集团、建设永威公共实训基地;从县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到全面深化医改、更多让利于民,2012年,沁阳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民生优先的理念更加清晰,全力保障民生改善的措施更加有力,让沁阳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决心更加坚定。
百姓优先,民生为本:
政策导向凸显民生之重
临近春节,家住王召乡彭城村83岁的刘世杰拿出自己的存折,吩咐家人将里面的钱取出来,作为过年给晚辈们的压岁钱。刘大爷高兴地说:“当了一辈子农民,还能领上公家发的钱。现在给重孙们发个压岁钱、买个糖果也不犯愁了!”刘大爷存折里的钱,正来自沁阳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2012年,该市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参保人数达18万人,当年共为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养老金3777.5万元。当村干部告诉刘大爷,从2012年10月份起,全市80周岁以上老人还将领到高龄补贴时,老人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2012年,面对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沁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两难问题。然而,在这一背景之下,该市财政投入在保民生方面持续发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加快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建设步伐。
一年来,旨在为城市建设打基础、管长远的“八路”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3.98亿元。文化路改造已竣工投用,沁木路、南环路等5条道路主体完工,南外环、东关大街进入路面施工阶段,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
这一年,一张张掷地有声的民生支出清单让沁阳百姓感受到“民生为本”的温度。支撑这一切的,是沁阳经济在2012年的砥砺前行、逆势上扬。当年,该市财政收入完成18.9亿元,较上年增长5.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3亿元,较上年增长6.1%。
“2012年,我们一如既往地增加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充分体现了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民生优先’的理念和思路。”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说。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多措并举传递民生温暖
家住联盟街道的78岁的王大妈特别高兴,2012年她也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她说:“去年呀,我农村的亲戚们就有了养老保险。我盼了一年,终于等到了,咋能不高兴呢?”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由“新农保”向“城乡养老保险”的深入推进,正是沁阳市积极改善民生的一个生动体现。
这一年,该市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共让利群众1845万元,并推行“先住院、后结算”诊疗服务模式,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实惠。
这一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5元,较上年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0元,较上年增长12.2%。
这一年,该市新增城镇就业972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36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112人。
“2012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逐步探索将改善民生与抓投资、扩内需有效联系起来,保障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沁阳市委副书记毛文明说。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
着眼长远勾画“和谐沁阳”
不可否认,一年来,虽然沁阳市在民生工作方面成绩喜人,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相比,民生改善的路程依然任重道远。
1月8日,沁阳人抢抓先机,召开谋划全年工作的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财政资金更多地惠及群众”是会议发出的强音。
“一方面要做大蛋糕、做好蛋糕,一方面更要分好蛋糕。沁阳今年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只有经济持续发展,改善民生才有源头活水。”魏新洪说,“要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将沁阳早日建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