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绿色生态和金川银滩的双赢?武陟县在两者结合点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强县、富民的新路子——
林业富民鼓起“钱袋子”
本报记者 杨仕智
编者按:如何实现绿色生态和金川银滩的双赢?武陟县创新思路和办法,用产业富民之策,激发了农民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强县、富民的新路子,实现了既要绿色生态,又要金川银滩的“双丰收”。该县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三月桃花开。
3月22日,记者来到武陟县三阳乡和大虹桥乡一带采访,就如同身处花的海洋,果农们正在桃园里或浇水施肥,或给开花的桃树授粉,鲜桃种植已经成了这一带果农致富的“摇钱树”。
这是该县在构建林业生态网络的实践中,强力实施“生态强基、林业兴县、产业富民“方略,一手抓生态、一手抓民生结出的硕果。
武陟县林业局提供的数字显示,该县经济林面积已发展到2万亩,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去年全县实现林业产值5.64亿元,林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大虹桥乡韩原村有个杨永军,他可是武陟有名的“种桃大王”。杨永军从1990年开始种植桃树,那时每亩地能收入2000多元,是种粮的5倍多。这两年,在全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大潮中,为了既要生态、又要赚钱,他投资3万多元,建起了豫北规模最大的日光温室鲜桃种植基地,他家的日光温室大棚有20个,他种植的“春蜜”“春艳”“中油5号”“中油10号”等品种桃十分俏销,今年又新引进了“中油13号”和“中油14号”品种进行繁育。杨永军的爱人宋菊香说:“俺家的大棚鲜桃比普通桃子早成熟一个多月,5月1日左右就能上市,500克能卖到6元钱,是种植普通桃子收入的6倍,按每座大棚收桃1500公斤算,一个大棚就能挣1万多元,20个棚一年就是20多万元。”
在武陟县城东北部,有一个涉及3个乡镇10多个村近2万亩的苗木基地,陪同采访的县林业局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是豫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苗木基地。”
记者在去谢旗营镇辛杨村的采访路上,放眼望去,满目青翠,到处是起苗和管护的群众。
“俺县的苗木都发展成大产业了。”武陟盛兴苗木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辛更新对记者说:“俺镇有苗木好几千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可全呢,名贵苗木有白腊、法桐、国槐、樱花、白皮松、红叶李、百日红等几十个品种,远销陕西、山西、河北等十几个省市。发展苗木产业不仅美化绿化了环境,而且还给林农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一亩苗木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是种粮的20多倍。今年全乡又流转土地6000亩,全部种上了苗木。
“失地不失业,收入有保障。”正在大田里管护苗木的辛杨村农民辛小堆对记者说:“俺家有4亩地,都流转给合作社种树苗了,一亩地一年给1000元,俺今年60岁了,在合作社打工,干一天活60元,如果起苗收入就更高了,一天能挣200元。”
龙源办事处祝徐店村,有个苗木种植大户,叫郭颂东,他起步较早,承包3000多亩地种苗木,他种的都是名贵树种,而且是大苗、大树,一年收入上千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有很多人都走上了致富路。
记者沿武陟黄河滩中心大道采访时看到,在长达35公里的大道两旁,约50米宽的地段上,全部栽种的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形成了一条壮美的绿色林带。这个绿色产业基地,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为武陟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如今,全县已建成速生用材林12.6万亩,每年为社会提供木材25万立方米。
林业产业的发展,还带动催生了武陟县木材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如今瑞丰纸业、江河纸业生产规模越做越大,中安木业等一批中小型木材加工企业也迅速壮大,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实现了木材等林产品的就地转化增值,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增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