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3月18日,记者在武陟县小董乡北耿村看到,十几位妇女在绿油油的麦田里忙碌,她们有的打药,有的化学除草,还有的施肥,一派繁忙的春管景象。
“平时,一块田地的活儿一个人就干完了,这里咋这么多人?”记者问。
“这块田地是俺合作社流转出来的,地里的妇女都是雇用来的工人,干的都不是自家的农活。我们合作社统一安排作业地点,统一安排人员,统一配备农机设备,4天就能把合作社的1100多亩耕地的农活做完。”武陟县小董乡金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柴金平告诉记者,“虽然农机合作社的社员都是跨区农机手,但现在俺们也开始自己包地种田了。”
柴金平介绍,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国各地的农机保有量也越来越高,和前些年跨区作业相比,农机手的活儿少了,收入也随之下降。跨区作业农机手每年的工作时间只有2~3个月,其余的时间做些“副业”能够有效增加他们的收入。
柴金平说,国家近年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了进一步规划,农民要想致富,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农机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多元化发展不仅能提高社员的收入,也能带动流转土地的农户实现增收。如今,农户们除了每亩土地每年收取1000元的流转土地金外,在合作社干些农活每天也能收入70多元呢。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老百姓的利益,合作社和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作了如下规定:当小麦的价格每0.5公斤上涨0.1元时,土地流转金将每亩增加100元。2009年,金源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时只有5户社员,如今已发展到了26户;该合作社从最初以跨区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发展到如今以跨区作业为主,麦子、蔬菜、西瓜等种植业为辅的多元化创收格局,实现了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悄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