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不久,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社长罗盘来我市采访春耕生产情况,撰写了《沁阳市麦田春管热腾腾》一文,在《人民日报》3月25日六版刊发后,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本报特予以全文转载。
一大早,太阳还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河南省沁阳市王召乡索庄村的村民赵建设,就从温暖的被窝中爬了起来,把几十个喷药器摆开挨个检查。这时正是麦苗生长的关键期,赵建设和他的疾防队每天都要到处赶场子,为麦苗撒药追肥。
“大伙儿集合,我们今天上午要打150亩,都得加劲儿干啊!”赵建设向这次召集的15名队员“训话”。几分钟后,穿着简易塑料防护服的队员们都下地了。霎时间,排排人影、“刺刺”响声、团团雾景构成了一幅早春的农忙画卷。
赵建设骑着电动车往返拉水为喷洒补水。他告诉记者,自从牵头成立这支植防专业合作社后,今年最忙碌,这些天已经打了3000多亩叶面肥。“流转土地让撂荒地几乎没有了,土地有人管了,还能旱涝保收。”赵建设说。
在沁阳市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康辉农机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郭景信告诉记者,现在的工作就是病虫草防治,而这项工作第二天就能全部完成。谈到合作社的发展,郭景信不无得意,作为一家流转2800多亩土地、入社成员50户、从业人员137人的大型合作社,去年替国家代储粮食2.5万吨,总收入4000余万元。合作社评上了五星级专业合作社,从中央财政得到40多万元奖励。但郭景信也有愁事,每年营运费至少在500万元以上,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都跑了很多遍,贷款确实难啊!郭景信期待政策上能给予一定的贴息资金。合作社也打算依托自身拥有的聚丰粮行注册公司,走企业化经营道路,解决融资难题。
康辉合作社的发展,只是沁阳市加快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沁阳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4.3万亩,占该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0.6%,涉及农户3.22万户,占该市农户的34.6%。规模流转千亩以上有11宗。流转以后从事种植业的面积达6.7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84%。目前,规模经营的效益凸显,全沁阳的小麦机收率达100%,玉米机收率达85.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农机总动力达57.3万千瓦。
三分之一的麦田有人管,剩下三分之二的散户农民又在忙什么?吃罢午饭,王曲乡大十八里村57岁的周小新就和几个老伙计扛着锄头,顶着日头来到地里看看还有没有杂草。原来,随着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替别人家看地也成了一些留守的老年村民的义务劳动。作为“片长”,周小新就要帮8户村民管理麦田。他告诉记者,他自己经营土地比流转出去1亩多收入几百块钱。谈及现在种田的新变化,周小新打开了话匣子。去年,王曲乡向高产创建乡发展,他家土地就在其中,啥时候要浇水、啥时候该撒药,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准到。专家又测验他家土地,根据土质配比肥料。两年的创建,他家的粮食产量,特别是玉米产量每亩增长了四五百斤,大大突破千斤大关。周小新坦言,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去县城的机械厂上班,一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远远高于他种田收入。随着年龄增加,他也慢慢接受了流转土地,今年就把自家的8亩土地的一半流转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