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锡永扮演的角色不是别人,正是病态官场中的各色官员,而被骗者也在无意间充当了一把客串角色或群众演员,赵锡永演的绝非独角戏。
近日,随着国务院研究室下发的一则通知,一出已上演两年有余的赵锡永版《钦差大臣》哄然落幕。与2010年“该剧”在无声无息间拉开序幕不同,随着国务院研究室下发了澄清通知后,被骗政府如梦初醒,羞愧难当。而谢幕演出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惊奇、感叹、谩骂、指责、讽刺……社会上裹挟着各种情绪的声音熙熙攘攘。
这出闹剧使我们想起了作家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纨袴子弟赫列斯达科夫被误认为“钦差大臣”,于是将错就错,在闹出许多笑话的同时,剑指官场病态。与赫列斯达科夫的巧合不同,赵锡永则是主动策划,并获得了“封疆大吏”的广泛认可。
作为该事件的总导演,赵锡永把故事结构安排得很巧妙。他利用各种关系先与有实力的企业搭上线,再借助“指导”项目的机会通过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最后在“钦差大臣”身份光环的笼罩下成为地方政府的座上宾。该模式发端于湖南娄底,并在云南玩到了极致,一传十,十传百,假“钦差”终在人云亦云中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不可否认,赵锡永深谙官员心理和官场之道,假冒“京官”是其成功行骗的关键。其一,他不能假冒地方官员,因为处在某一区域内的官员彼此或有联系、或有耳闻,他的戏很容易演穿帮;其二,假冒外地的官员也不妥当,当地政府很可能重视不足,不买赵某的账。而不大不小的“钦差”身份恰到好处,从县级政府行骗,然后借助与小官员的关系麻痹更大的官员,一路走来,可保赵锡永畅通无阻。
在赵锡永版《钦差大臣》中,形形色色的各界人物进一步充实了“演员”阵容。其中,与赫列斯达科夫一人行骗不同,赵锡永则组建了一支专业化团队,以“专家组”的名义虚张声势,四处招摇撞骗;而被骗者也在无意间充当了一把客串角色或群众演员。他们被蒙在鼓里,却不时为赵锡永的表演叫好:低调、有学术、有路子、不捞钱……,简直是官员们的模范。
反思“赵锡永现象”更应从反思官员行为作起。说到底,赵锡永能瞒天过海还是得益于有好的编剧,而这个编剧不是某个人,而是乱象丛生的“官场生态”,参与者则是官员自身。从某种意义上讲,赵锡永扮演的角色不是别人,正是病态官场中的各色官员。在官员们盛赞赵锡永政策水平高、理论有深度时,是否想到了“开封指导漯河”“邯郸学步青岛”的文风闹剧?在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赵“钦差”奉为贵宾时,是否想过要借助京官的梯子为个人升迁或争取项目寻求捷径?而舆论在不遗余力地谴责赵锡永及地方官员时,是否也能意识到自己骨子里的官本位价值观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赵锡永就不是在演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