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邮政《感恩母亲》邮票祝福语投票活动在网上集聚了不少人气,既实现了邮票发行与受众的互动,又凸显了邮政业务的人文性和公益性。笔者感到,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放大邮政服务的公益性,对于提升企业形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公益越来越成为国人关注的领域。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人们的老观念一般认为,只有显达人士才有实力热心公益,所以每有大灾,总是把目光聚焦到名人、名企业头上,看他们捐款的数额大小。其实不然,古人也曾倡导日行一善,不以善小而不为。现代的公益早已不是慈善家与富人、知名企业的专利,而是一种人人可参与的公益。邮政企业承担的普遍服务职责,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公益性,邮政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网络资源。例如,从“爱心包裹”到“母亲邮包”,邮政利用遍布城乡、通达全国的网络资源,搭建高效、透明的扶贫公益服务平台,推动社会公民“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目标的实现。
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都为公益事业建言。而留守儿童、社区养老等社会问题也催生了很多公益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各界支持,邮政企业不难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从产品看,邮资票品、封片简戳等都可以作为公益宣传的载体;从网络看,实物传递网和金融服务平台可以为创新公益活动提供支撑和保障,以达到高效、面广的效果。
树立公益形象,也体现出企业的一种软实力。一个热衷公益的企业必然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这也为企业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