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合脚才能跑得快,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说起温县鞋业的转型之路,笔者以为是任重而道远。当下,温县鞋业真正需要的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重新审视商业模式及产业价值,并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一问良好产业基础缘何难育好品牌?温县曾因鞋业享誉全国,是国内重要的鞋业生产集散地,可见温县鞋业,基础不差。但为何在三十年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产生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的企业一定要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都成为知名品牌才属正常。而是说,在如此良好的产业基础中,理应孕育出更多的“七星”、“天狼”来。
按理说,鞋子作为终端消费品,最易被消费者认可,并在口口相传中家喻户晓,达到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其未然者,盖因温县鞋业缺少系统思考的产业规划,致使产业散而乱,难以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
一份题为《打造经济适用鞋基地是必走之路》的调查报告中,描述了2007年上半年南张羌镇制鞋曾出现过“一哄而上”的乱象,并绘出如是小像:“三月份一哄而起,产量大;四月份价格滑坡,产量降;五月份配码苦撑,产量低,卖模具;六月份关停并转,产量无,卖机器。”
“一哄而上”既是乱象,却也恰恰是一次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惜由于缺乏统一的产业谋划,生产线上得多,产量自然大,但产品趋于雷同且企业间互相倾轧,从而陷入低端复制的轮回。
二问竞争力来自高效率还是低成本?一直以来,在全球产业化分工的大格局下,整个“中国制造”都是依靠劳动力差价赚取微薄的利润。当然,温县鞋业也不例外,其庭院经济业态之所以能存在下来,即是明证。
众所周知,在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效率可以通过采用大型自动化设备取代过去的手工流程,以此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而在一些大量依靠手工的代工行业,更多的企业选择简化流水线流程。那么,当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时,如何重新定义“温县鞋业”的竞争力?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将目光由成本转向效率。比如,七星鞋业逐步淘汰低端产品产能,增大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天狼鞋业以自有品牌OSPOP为支点,突破“薄利多销”的藩篱,走品牌之路。
三问市场环境中温县鞋业如何蜕变?温县鞋业要发展,离不开一句话:搞协作,铸品牌,闯市场。但如今的市场环境已经变化,并体现在机会涌现、成本上升、技术变革等市场因素的影响。如果再走原来贴牌代工的老路,已然不通。所以,温县鞋业要挤进高端市场,除了借助外力支撑,如资金、技术、合资伙伴完全可以脱胎换骨、上档升级之外,只有靠品质。但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质量,而是系统性的产品质量,包括生产均衡化、细节、交货周期、包装等,讲究的是精益求精。
为此,温县鞋企要转变发展模式,逐步从低端市场进军高端市场,从代工转型为设计商,从生产企业成为品牌运营商,不断尝试角色转换后牢牢握住市场主动权;温县鞋革商会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避免相互照搬样式,产生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有关部门应进行产业规划,补上温县鞋业前端设计这块“短板”,摒弃只注重细枝末节改进的“市场研发”,并构建市场销售渠道和网络,连接市场前沿,把握市场脉搏。
三问温县鞋业,是为明了“瓶颈”后的根由,重估其发展模式。